长大后跟父母不亲的孩子,童年早有预兆,父母要了解

银花聊育儿 2024-05-15 05:11:46

“我爸妈的神奇之处在于:

跟他们分享快乐,快乐消失;跟他们分享悲伤,悲伤加倍。”

从小到大,他们对我说话常是夹枪带炮的,听多了,现在只要他们一说话,我就本能地产生了应激反应,为了避免吵架,也就懒得跟他们说话了。

谈起跟父母关系疏远的原因,海波无可奈何地说。

01.

很多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不亲,是因为父母从来不能好好说话,无法给他们提供正向的情绪支持,最终使得孩子丧失了表达欲和分享欲。

海波说:

“从小到大,他们没有给过我温暖,只会忽视或否认我的情感,或者通过嘲讽让我“长记性”,或者借由我的失败来显示他们有多高明。

我走路不小心摔跤了,膝盖蹭破了一块皮,很疼,被骂“怎么这么不长眼?”

我生病,呕吐腹泻,很害怕也很难受,我爸妈说我“天天吃上火的东西,生病高兴了吧,就不能让家里人少操一点心吗?”

我个子比同学矮,吃饭总要被逼吃他们觉得好的食物,要不就会被说“天天这不吃那不吃的,你个子矮怪谁?”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只要我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就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罪有应得。”

相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一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的爱与需求,常常会下意识地选择忽视、拒绝和远离。

他们对外人能温言细语,可面对自己挚爱的孩子时,却变成了恶声恶气。

有些父母本意可能是希望孩子更好,但说话的方式像是带着刺,明明可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的事情,他们偏要反问孩子,充满了质问和指责,让孩子感受的只是父母的苛责和不耐烦。

02.

在生命早期,对弱小无助的孩子来说,为了生存下来,与养育者(父母)保持亲密的依恋关系是首要目标。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件事情做得不够好而陷入困境时,父母对孩子遭遇困境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会建立孩子看待和应对这类困境的脑回路。

孩子的思维简单直接,只能理解话语的表面意思,当孩子陷入困境时,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正面回应和表达,孩子就无法get到父母隐藏在背后的正向感情,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苛责和质问,也会影响孩子面对困境的思考和应对方式。

孩子在父母的态度之中,得不到理解与安抚。

一方面,沟通受阻,容易对父母产生情感的隔离,形成了“我的父母是靠不住”的观念。

他们遇事会自己扛,不愿对父母吐露心声,甚至有的孩子会与父母对抗,这样亲子之间也就无法建立起情绪上真正的亲密感。

另一方面,父母的嘲讽、贬低,不利于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

由于父母不能给予情绪价值,孩子不自觉地会压抑自己的情感,用父母的说话方式与他人相处。

他们在与人相处时,倾向于与他人保持距离,无法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心中往往有着很深的孤独和空虚感。

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不重要,会比较拘谨,也无法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更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03.

在亲子关系里,父母想要孩子长大后依然跟自己亲,就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轻易地指责、贬低、打击孩子。

父母可以这样做,促进与孩子的情感联结,提高亲子关系质量。

首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爱人先爱己,如果父母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情绪黑洞时,就容易抱怨工作不顺,抱怨生活不幸福,抱怨孩子不听话,无法用更积极的能量去跟孩子相处。

孩子年幼时没有广泛的认知,父母就是他的世界,孩子就是从父母的眼中看见自己的样子。

虽然负面情绪是生活的常态,但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有负面情绪时,懂得与之好好相处。

父母情绪稳定, 家庭和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来源, 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基础。

因为父母稳定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爱和安全感。

其次,给予孩子优质的陪伴

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父母优质的陪伴时光。

3岁前,父母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用心的陪伴和互动,满足孩子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与孩子构建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多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拥抱、亲吻孩子,帮孩子洗澡,陪孩子游戏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

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父母要懂得尊重、信任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给予孩子选择权,在合理范围内,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

不管陪伴的时间长短,只要每天都与孩子有一段属于彼此的亲子时光,父母用心地交流、陪玩、互动,就是优质的陪伴,就能促进亲子感情。

最后,好好说话,正面跟孩子表达想法

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不要正话反说,要正面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出门时天气凉了,孩子问:“妈,我穿外套吗?”

你本意希望孩子穿外套,就不要说“你想冻死吗?”

而是告诉孩子:“今天气温低,需要穿外套。”

孩子在路上见到一只小狗,比较害怕,不敢走过去,你希望孩子能更勇敢,那就不要说“胆小鬼,这有什么可怕的?”

而是告诉孩子:“你是害怕小狗咬你吗?放心,妈妈牵着你的手走过去。”

父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稳定的情感支持,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评判,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孩子也能更愿意向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04.

心理学家林赛·吉布森曾说:

“两个人的关系是靠由情感亲密产生的愉悦感来维持的,只有在有人愿意花时间来聆听你的感受并尝试理解你的时候,你才会有这样的愉悦感。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体会不到那种愉悦感,那么这样的感情不会长久。在情感上对彼此做出适当的回应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要素。”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小不被父母在语言上善待的孩子,渐渐地也会养成尖酸刻薄的表达习惯。

孩子与父母在彼此的交流中感受到愉悦,感受到理解与接纳,这样的感情才能长久。

虽然孩子是父母生的,孩子与父母只是在知识、经验以及承担责任的大小等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人而言,与父母是平等的。

只有真正平等地看待孩子,才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家长想要孩子长大后依然跟自己亲,就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方式“好好说话”,关注与聆听孩子的声音, 才能走进他的心,才能促进一段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我是一名育婴师,幼儿教师,多平台原创作者,全网粉丝30万+,关注我,我会持续和您分享、交流母婴护理、亲子养育、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

0 阅读:8

银花聊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