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茬后种油菜,秸秆还田增肥力,用养结合可持续。

墨染流光 2025-02-15 10:28:35

绿豆茬后种油菜,秸秆还田增肥力,用养结合可持续

在广袤的田野间,农业的耕种之道一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每一季庄稼的种植与轮作,都是一种对土地的精心呵护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今冬,绿豆茬后种植油菜,并配合秸秆还田的方式,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田野交响乐,奏响了农业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美妙乐章。

先说说绿豆,绿豆生长周期较短,适应能力较强。一般来说,绿豆播种后,约40天左右就能达到初花期,60 - 70天可以成熟。绿豆在绿豆茬地中生长时,对土壤中的养分有着独特的吸收利用模式。据相关研究,绿豆在生长期间能吸收土壤中氮素约占土壤初始含氮量的20% - 30%左右,磷素吸收约占25% - 30%,钾素吸收约30% - 40%。绿豆根系会与根瘤菌共生,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每公顷绿豆在生长季节可固定氮素约150 - 300千克,这对于提升土壤肥力的初期积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绿豆收割完毕后,土地迎来了新的使命——种植油菜。与绿豆不同,油菜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一公顷油菜在整个生育期大约需要氮素150 - 200千克、磷素80 - 100千克、钾素120 - 150千克。单纯依靠化肥满足油菜生长需求,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

油菜种植与绿豆茬地的结合有着巧妙的联系。绿豆茬地土壤质地经过绿豆生长变得相对疏松,有利于油菜根系的生长发育。据实地测量,绿豆茬地土壤容重可降低0.1 - 0.2克/立方厘米,土壤孔隙度比连作大豆地提高5% - 10%左右。这种土壤结构的改善为油菜根系提供了更好的伸展空间,使得油菜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

而秸秆还田,更是为这幅田园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绿豆秸秆中的养分被重新归还到土壤中。假设一公顷绿豆秸秆产量约为22500 - 30000千克,其中干物质含量约为85% - 90%,其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丰富。通过秸秆还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能够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连续秸秆还田3 - 5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0.5% - 1%左右。这不仅能降低油菜种植成本,还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从对比来看,长期采用单一作物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如一些地区的玉米连作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幅度可达5% - 8%,而采用绿豆茬后种油菜配合秸秆还田的模式后,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数据显示每年可提升2% - 3%左右。而且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单一作物连作容易造成病虫害积累爆发。例如,棉花连作地棉铃虫和枯黄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绿豆茬后种油菜这种轮作模式,能有效切断病虫害的生存周期。调查发现,连作棉花地棉铃虫百株虫量可达100 - 200头,而绿豆茬后种油菜后的土壤中棉铃虫百株虫量不足10头。在枯黄萎病方面,连作棉花地病株率可达15% - 30%,而轮作地病株率降低到5% - 10%。

这种用养结合的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再是短视的追求产量,更是从长远的土地健康、生态平衡出发。就像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每一环都不可或缺。绿豆茬地的利用,利用了绿豆本身的固氮能力提升土壤肥力,油菜种植又利用了绿豆茬地的肥沃土壤,秸秆还田则将农作物残留的养分归还土壤,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

而且,这种模式还能为区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从绿豆到油菜,不同的作物轮作,可以发展多种农产品加工产业。绿豆可以加工成绿豆芽、绿豆羹等特色食品,油菜可以榨油,油菜花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能提升整个区域农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中,绿豆茬后种油菜,秸秆还田增肥力的模式,是土地用养结合的一条智慧之路。它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农业生态的伟大实践,值得在更多地区推广和借鉴。它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不是掠夺式的索取,而是与土地和谐共生,通过精心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让土地在生生不息的循环中焕发出永恒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