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路败仗却败而不亡,项羽垓下败一次就身死国灭,原因不简单

从菡聊历史 2024-02-10 13:14:32

项羽一生打了七十余场大仗,所向披靡,惊天地泣鬼神,几乎没有失败的记录。

巨鹿一战,以两万楚军对阵秦军主力十万之众,大败秦军主力,彻底打掉了秦军的军心,一战定乾坤,天下诸侯从此闻楚军胆寒。

彭城之战,以区区五万铁骑,主动攻打刘邦领导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打得联军丢盔弃甲、哭爹喊娘,从此谈楚军色变、心有余悸,给汉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然而,垓下之战失败一次,便一败涂地,再无本钱东山再起,项羽本人乌江自刎,身死国灭,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正如三国谋士郭嘉所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

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进程中,可谓一败再败。

汉军进入咸阳后的函谷关一战,刘邦被项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楚军攻城拔寨毫不费劲,刘邦只得在鸿门宴上赔礼求饶。

彭城、灵璧、睢水等战,更是一败再败溃不成军;荥阳一战,刘邦更是靠着两千妇女的掩护,才勉强逃脱重围留下一条性命。

刘邦屡战屡败,但越败越强,直至彻底打败项羽夺取天下。项羽胜而不强,胜而不实,原本占尽先机,但一战失手,便满盘皆输,其中原因实在不简单!

刘邦仁义名满天下,项羽残暴人神共愤

刘邦,在起事反秦前,是一个十足的街头地痞无赖,黑白两道通吃,人设实在不怎么样。但自从沛县起事反秦之后,却处处尽显敦厚长者之风,仁义悲悯之名天下尽知!不知是高人指点包装,还是本性真实流露,刘邦一路走来,十二分正确地树起了仁义的大旗。

刘邦仁义的人设,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定型的。当年楚怀王选择刘邦西进咸阳灭秦,看中的正是刘邦忠厚长者的人设。在西进关中的途中,刘邦的军队能攻城则攻城,不能攻就绕道,不杀戮不扰民。蓝田大败秦军之后,也没有强攻秦都咸阳,而是接受秦王子婴的主动投降,避免了大肆杀戮。大军进入咸阳后,更是军纪严明,对城中百姓秋毫不犯,深得老秦人的心。

占据关中后,废除秦朝的一切严刑峻法,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杀人要偿命,伤人偷窃都要抵罪,迅速稳定了关中惶惶不安的人心,迅速安定了关中混乱的社会形势,得到秦国故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关中八百里平川,成为了刘邦争夺天下的坚定后方基地,刘邦仁义爱民的好名声,也因此远播天下。

公元前205年,刘邦平定三秦,正式挥师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但刘邦打出的旗号,并非自己争利益夺地盘,而是为天下共主“义帝”复仇,挥师东进前亲自为“义帝”发丧,全军哀悼三日,刘邦更是痛哭涕零,站尽道义高地,将与项羽的利益争夺战,摇身一变成了为天下复仇的正义之师,忠孝仁义之名遍传天下,得尽天下人心之利!

项羽却恰恰相反,一路打下来,干了无数次灭绝人性的惨事,暴行罄竹难书,传遍天下的尽是冷血残暴的名声!更致命的是,项羽不以为恶,反以为荣!

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秦朝最后的名将章邯投降,但项羽并没有利用好秦军的降卒,而是在新安城南,将二十余万归降的秦国士卒全部活埋,手段极为残忍,世人将其与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的秦将白起相提并论,在人设上牢牢烙上残暴的印章,评论家史珥更是认为“羽之亡始于此”,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

进入秦都咸阳城后,项羽为发泄复仇的怒火,杀了本以投降的秦三世子婴。子婴在秦人心中地位很高,杀了子婴就是诛全体老秦人的心,将全体老秦人推送到刘邦一边。还屠了咸阳城,一把火烧了秦皇宫阿房宫,大火三个月不灭,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项羽在平定齐国田荣叛乱后,也残暴地实行“三光”,烧毁房舍、杀光降卒、抢光钱财,掠夺男女老幼全部迁往北海。

公元前206年,项羽嫌天下诸侯的共主义帝楚怀王碍事,派手下大将将其截杀,又背上了背主弑君的恶名,天下诸侯为此震动,刘邦更是以为义帝复仇的名义,挥师东出伐楚,脱离“西楚霸王”项羽的领导,正式拉开楚汉争霸的序幕!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一旦民心所属已定,天下归属也就定了。刘邦拥有仁义之名,则天下人心归附,天下百姓真心拥护支持,虽打败仗,但兵源和粮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问鼎天下。

项羽以残暴闻名于世,尽失天下人心,虽不断打胜仗,但王业犹如空中楼阁,顺境时归附于他的人,因惧怕其淫威不敢反对,但一招失势,便树倒猢狲散,曾经归附他的人,也会反过来踩上一脚。

刘邦有稳固的后方基地,项羽则漂浮不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得永远是经济,是钱粮。

刘邦非常重视大后方基地建设,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就有意识地将人口丰沛、沃野千里的蜀地,作为王业的根基加强管理建设。稳固了蜀地之后,刘邦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取了关中八百里秦川,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又被刘邦据为己有并发展成另一个人口、钱粮后方供应基地。

为经营好川蜀和关中,刘邦留下最得力的人才丞相萧何管理大后方,保障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草供给,拥有了与项羽争天下资本。刘邦虽在前线不断打败仗,却可以像孙猴子吹毫毛成兵一样,前线损耗多少兵力,萧何就从后方补派多少,前方需要多少钱粮,后方就供应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时,刘邦派韩信、张耳,东渡黄河,攻取了原来魏、赵、燕、齐等土地,拥有了北方一整片的战略迂回空间,为最后一战定乾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羽则一直不重视后方基地的经营,只在乎每一仗的胜负,打下的城池地盘,没有好好经营使其成为自己的稳定后方,反而像猴子辦玉米,拿一块丢一块。范增尚在时,还在努力经营以彭城为中心的江东基地,但范增一死,项羽已没有了稳固的后方可言了。

垓下之战前夕,刘邦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除了江东和鲁地一小块地方,整个天下已经没有楚国的容身之处了,这才是项羽最后失败的根源,正如项羽自己所言“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所败,确非战之罪,而是大势已定,非一战之胜败可以改变的!即使垓下一战,项羽再次打赢了,也不过只是延缓了楚国的灭亡时间而已。

刘邦的人才越聚越多,项羽的人才越打越少

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人才的使用。纵观刘邦打天下的过程,虽一路败仗,但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没有叛逃投敌的,其团队核心成员一直都没有损失,文臣有萧何、张良,武将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夏侯婴等人,一路跟随,忠心不改。中途只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司马曹无伤叛变被杀,连刘邦最痛恨的大将雍齿,中途虽有背叛,后来又再次投降回归汉军阵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只要核心将领和谋士不流失,虽不断打败仗,士兵损失严重,但用不了多久,又可以拉起队伍回头再战,就如撒豆成兵一样神奇。比如刘邦在彭城大败,直接逃到赵国韩信大军的驻地,将韩信刚训练出来的十余万大军全部拉走重新投入战场,而韩信又很快招纳训练出来新的兵士,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占领齐国全境。

项羽团队的核心成员就没这么幸运了,首要谋士、楚军集团的总策划师范增,中途出走,半路而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兵仙韩信、汉初第一阴谋大师陈平,都改旗易帜,中途从项羽的楚军阵营改投刘邦的汉军阵营。

项羽虽一直在打胜仗,但楚军的核心将领却不断损耗,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兵败被杀,第一大将龙且战死,大司马曹咎兵败自杀,汉初三大名将中的英布、梁越反叛投敌,垓下之战前夕最紧要关头,镇守南线的楚军大将大司马周殷投敌更是给了楚军致命一击。

刘邦的友军越打越多,项羽的敌人越打越多

两强相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其成为自己的友军,是取得胜利的另一个关键。

楚汉相争的白热化阶段,韩信成为最大的第三方力量,韩信帮汉则刘邦胜,韩信帮楚则项羽胜,韩信谁也不帮则三足鼎立。为争取韩信南下合兵围攻项羽,刘邦不惜画一个大饼:打败楚军,从陈县往东至大海的所有土地都归韩信,韩信几乎可以占据燕赵齐等大片土地。

彭越长期活动在梁地,项羽分封天下后隶属西楚地盘,成为项羽的部下,但项羽没有重视重用他。彭越在刘邦“裂土封王”的诱惑下,加入到刘邦麾下,坚守要隘不出,持续采取游击战袭扰项羽后方粮道,令项羽不胜其烦又无可奈何,对楚军形成强有力的战略牵制,为刘邦垓下合围楚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骊山刑徒英布,早年带领一帮刑徒起事反秦,先投奔项梁后归属项羽,骁勇善战、勇冠全军,是楚军不可多得的猛将。楚汉相争时,因小事与项羽生出龃龉,后改投刘邦,发动九江军队联合汉军一同攻打项羽的楚军,合力在垓下大败楚军。

刘邦的友军在不断增多,项羽的友军自然此消彼长不断减少,在不知不觉中,刘邦的汉军逐渐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直到有一天,项羽发现,自己的楚军是在对抗整个天下,焉成不败!

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攻城略地,而是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的有机结合,只擅长军事的战术家项羽,败给战略家刘邦,一点儿也不冤!

0 阅读:0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