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主演的《棋士》开播即爆,热搜却挂着“《绝命毒师》中国分师”的嘲讽标签。从主角“围棋老师为救子涉黑”的设定,到“警察小舅子追查姐夫”的人物关系网,网友精准截取16处雷同细节制成对比图,评论区炸出10万条“丢人丢到海外”的怒评。
王宝强饰演的《棋士》男主崔业是围棋老师,《绝命毒师》男主老白是化学老师
这已不是第一次。2025年刚过三个月,《漂白》编剧被指洗稿记者深度报道,《白色橄榄树》深陷“融梗”争议,微短剧市场更是沦为“裁缝铺”——某平台5天拍完的《庶女××》,连嫔妃冻死的分镜都和《甄嬛传》一模一样。观众举着放大镜审判剧集时,究竟在捍卫什么?
信息平权时代抄袭无所遁形的真相十年前,美剧观众和国产剧受众还是两条平行线。如今《绝命毒师》在B站有280万条二创视频,95后观众能背出台词“Saymyname”的化学分子式。当《棋士》主角崔业颤抖着双手策划第一次抢劫,弹幕飘过“老白第一次制毒时手也抖”——这不是致敬,而是赤裸裸的“汉化事故”。
观众对抄袭的零容忍,本质是“审美代差”被技术抹平后的反弹。爱奇艺2024年财报显示,海外剧集点播量同比暴涨340%,Z世代观众早已练就“列文虎克式审剧”技能:他们能一眼识破《棋士》里“弃子保帅”的围棋术语只是叙事障眼法,却复制不了《绝命毒师》将癌症隐喻刻进每个镜头的哲学深度。
情感代偿心理被抄袭剧透支的信任《白色橄榄树》播出时,有观众在豆瓣写下:“明明看见演员眼里的泪光,心里却像喝了掺水白酒——辣得发苦,但毫无回甘。”这种撕裂感源于期待值的坍塌。当“重生逆袭”“霸道总裁”成为微短剧流水线标配,当70%的宫斗剧都在复刻“雪地冻死”名场面,观众的愤怒早已超越道德批判,演变为对“创意饥荒”的集体恐慌。
心理学中的“稀缺效应”在此显现:观众对《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等原创精品的狂热追捧,恰恰反衬出市场优质内容的极度匮乏。就像饿久了的人会对掺沙米饭暴怒,被“裁缝剧”投喂的观众,自然对抄袭格外敏感。
男主都有一个叛逆儿子,老婆都要闹离婚,有一个亲戚是警察,
抄袭剧撕开的时代伤口《棋士》争议最刺痛人心的,不是“像不像”,而是“能不能”。有网友在知乎提问:“2025年了,我们还在翻拍2008年的美剧,国产剧的原创自信去哪了?”这个问题叩击着更深层的集体焦虑——当《我不是药神》用本土化叙事征服亚洲市场,当《流浪地球》证明中国也能拍出顶级科幻,观众无法忍受《棋士》用“抢劫替代制毒”的潦草改编,将现实题材降级为悬浮闹剧。
那些刷屏的“丢人”弹幕,何尝不是观众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他们愤怒的不是模仿,而是模仿得如此拙劣;不是借鉴,而是借鉴得毫无尊严。当《绝命毒师》用制毒隐喻资本社会的异化,《棋士》却让围棋老师为20万手术费抢超市——这种偷换核心矛盾的改编,仿佛在宣告:“我们拍不出深刻的苦难,只配制造狗血的惨案。”
观众在等一个答案《棋士》官微最新声明仍写着“致敬经典”,但观众早已识破这种话术。当我们为抄袭剧愤怒时,本质上是在拒绝成为“文化乞丐”——毕竟没人愿意坐在金矿上啃别人丢下的面包渣。
王宝强曾在《八角笼中》用格斗少年的血性赢得尊重,如今却因《棋士》陷入群嘲。这或许提醒着所有创作者:观众可以接受不完美,但绝不原谅不真诚。当“中国版《绝命毒师》”的噱头再也骗不了票,或许才是国产剧真正长大的时刻?
本文引述内容和数据来自网络各媒体公开报道,部分内容为文学化表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