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职儿女” 这一群体竟悄然出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许多家庭中,曾经那些怀揣着梦想在外拼搏的年轻人,如今选择回到父母身边,成为了 “全职儿女”。就像 27 岁的张明远,每天 6:30 准时起床,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晨间陪父亲复健、准备降糖早餐、整理求职资料、下午带母亲复查,这样的生活已持续了 428 天。他抽屉里躺着 37 封未回复的求职邮件,床头贴着的 “字节跳动录用通知书”,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无奈。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选择成为 “全职儿女”,内心有着诸多复杂的情绪。他们或许在求职市场上屡屡碰壁,看着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自己却四处奔波却一无所获,内心满是焦虑与失落。想着与其在外面艰难挣扎,不如先回家,既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又能陪伴父母,尽一份孝心。而父母呢,有的看到子女回家,内心是欣慰的,觉得子女在身边,生活多了一份温暖,也多了一份照顾。可有的父母也会担忧,担心子女长期待在家里,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未来该如何是好?
“全职儿女” 与父母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既是一种亲情的延续,又有着类似契约的交换。子女承担家务劳动,为父母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他们在家庭中,不再仅仅是被呵护的孩子,更像是家庭的 “合伙人”。然而,这种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子女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而父母则会觉得子女不够努力,没有积极去寻找工作。
从社会层面来看,“全职儿女” 群体的出圈,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些问题。就业压力大,经济预期放缓,让年轻人在面对未来时,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选择成为 “全职儿女”,也是一种无奈的社会避险机制。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在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等待着合适的机会重新出发。
“全职儿女” 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挣扎与选择。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同时,社会也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这些年轻人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希望每一个 “全职儿女” 都能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群体,共同期待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