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懂《老子》(六)

耄耋之年 2023-04-23 08:36:09

欲懂《老子》(六)

——我的读书笔记

杨王鼎(邯郸)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的理解:人、地、天、道和自然间的关系

有一个事物,其性素朴,浑然一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静无声,空旷无形,独立运行从不改变其规则,周而复始从不停歇,也永远不会停歇,可以说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赋个字,叫“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大”。因为它大,它就向四面八方伸展,伸展到无限的远方,远至极限就会返还。

道是伟大的,它统领和推动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天是伟大的,它覆照和供养地上的万亊万物;地是伟大的,它承载和养育万事万物;人也是伟大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改造、利用万事万物。在我们能感知的范围之内,有四大,人居其一。人要效法地,不违地理才能生存和安定;地要效法们天,不违天时才能承载和养育万物;天要效法道,不违道运才能覆照和供养万物;道要效法自然,不违无限的宇宙物质系统运动变化之共性,才能统领和推动天地万物旳孕育生成和发展变化。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我的理解:力戒轻率和浮躁

慎重是克服轻率的根本,镇定是避免浮躁的定力。所以,遵循大道而行的人,终日都如行不离辎重一样,始终保持慎重和镇定,即使有诱人的游乐和奢华的盛宴,也不为所动,影响不了他们的思想和情绪。而那些有万乘战车的大国君王们,却置国家盛衰存亡之大事于不顾,恣意纵欲,吃喝玩乐,对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轻浮纵欲,他们丧失的不仅是治身之本,轻率会丧失合理处事的根据,浮躁会使头脑分不清是非;轻率会使他们失去国家的根基,浮躁就会使他们失去君王之位。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我的理解:善于做事和善于学习

善于行车,不留辙迹;善于说话,让听者挑不出毛病,还愿听,听得进去;善于计算,不用筹策(后代发展为算盘);善于闭门,不用门栓插销,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当然这些都是对于“善于做事”所作的一些比喻。圣人善于处事,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因人之性、因物之性而导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然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这是从大道沿袭来的智慧。

老子告诉我们,欲能善于做亊,就要善于学习。有所善长之人是无此善长者的老师,没有某善长的人就是有此善长之人的借鉴和学生。如果一个学生不尊重老师的教导作用,或一个老师不珍惜学生的借鉴作用,那么这个人即使很聪明,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一个大迷糊。这可是一个既重要又精妙的道理啊!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我的理解:修道养德的三个层次

何为“常德”?德之“常”是相对于无形大道之“非常”。常德是大道的精神在常规的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

知道雄刚,守于雌柔,就成为天下的溪涧。成为天下的溪涧,就达到了不离常德的层次,心态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与柔和。

知道什么是名声显扬,而安守于不为人知的境遇埋头实干以完成使命,就成了天下的模范。成为天下的模范,就达到了具有常德而不发生过失的层次,思想回归入大道的精神之中。

知道荣耀和宠幸,而安守于卑下受辱的境遇,就成了天下的幽谷。达到了成为天下幽谷的层次,常德才充足,身心回归为自然的质朴。自然质朴之人,无论落脚到何处,都能成大器,圣明的君王会让他们作百官之长,那些遵循大道精神的政治体制都不会割舍他们。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我的理解:对于“天下”,莫妄为,莫执着

若有人想让“天下”遵从自己的意愿而为,我认为他没有成功的可能。人类社会是神圣的,它有自己固有的现律,不可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它、控制它。想强制性地改变它的人,必败,想当然地妄图控制它的人,必然损失更多。

圣人不妄为,自然就没有失败,不执着,当然也没有损失。人世间的各种人和各种事,千姿百态,或前行或跟随;或舒缓或紧急;或强大或虚弱;或安稳或危急。圣人对它们的态度是不刻求、不奢望、不极端,遵从它们依其固有规律的发展变化。

“天下”的各种事物,不仅各有其固有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且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有的还互为因果,往往牵一而影响全局,这些也都是客观规律。因此,那些违背规律、总想按自己主观意愿改变“天下”的人,得到的很可能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恶果。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我们理解:审慎用兵,出师有名,适可而止,不可逞强

遵从大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依靠战争称霸天下,因为战争发动者会受到报复或遭到报应。战争中军队经过的地方,生产和生活环境往往遭受严重破坏而荆棘丛生。战争不仅消耗社会资源,而且破坏社会生产力,包括大量劳动力的损失,因此战争之后必有灾荒之年。

战争为政治目的服务,善用兵者,用兵审慎,出师有名,如自卫之战、解放之战、正义之战、惩恶之战。战争达到政治目的就是胜利,不可过度用兵以逞强。达到政治目的之后也不自大、不自夸、不骄傲,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用兵只是不得已,决不可因胜利而逞强称霸。

逞强称霸者,会加速自己的衰落,因为他违背了大道的法则。违背大道法则者,会提前灭亡。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我的理解:视战争如丧事,办胜典以丧礼

兵器,是杀人的武器,是不祥和的器械,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都想离它远点。人格高尚的人都以居左边为尊贵,但用兵打仗时则是以右边为贵。兵器是不吉祥的器械,不是人们的日常用具,只有到了迫不得已之时才会使用它。

对于战争,当事者脑子要清醒,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该得意洋洋。一个人若把打仗当乐事,就是把杀人当乐事。把杀人当乐事的人,是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按礼仪,吉庆的事以左为上,凶丧的事以右为上。带兵打仗时,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有关战争的宣言、文告之类都要以凶丧的形式发布。打仗会死很多人,应感到悲哀,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形式办胜典。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我的理解:天地万物皆遵道而行

大道,其特征就是不可名状,质朴;虽然小不可见,可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诸侯君王若能遵循大道的法则来治理天下,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宾服他。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没有谁去命令和安排,民众所得自然而然地会很均匀。

万事万物,自产生开始,在自然界中就有了相应的名位;各自的名位既已确定,也就有了相应的作用和使命而知行止,知道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何时行,何时止,形成了大自然中各种事物之间并行不悖的秩序而不致紊乱。“天下”的万事万物都遵从大道的法则运行,就如川谷里的水都要流向江海一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我们理解:几种社会观念里的辨证关係

能夠了解和认识别人,当然是一种智慧;能夠了解和认识自己,那才是高明。能胜过别人,是天生的有力;能主动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弱点、战胜自己的私欲和执念的人,才是强大的人。不妄想、不攀比的知足者,是富有的人;能夠克服各种困难、持之以恒、勇敢向前去完成使命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离自己的社会岗位、不放弃自己的社会使命的人,就是不失其所的人,是能夠长久的人。一个人虽形体逝去,但其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仍行于世,他就是长寿之人;若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合于大道,就和大道融为了一体,自然就能同大道一样,永垂不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的理解:道不自为大而成就其伟大

大道的存在广泛而无际,从无限小到无限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又有什么东西能与其相比较呢?它从不推辞自己作为万事万物生成和发展变化推动者和统领者的责任,也不把功业成就据为己有。它抚护和养育万物,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而不为主宰,始终无欲无求,人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可以说它非常非常之“小”;天地万物都归它统领,又可以说它非常非常之“大”。因为它始终不自为大,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我的理解:行大道,得和谐

遵行大道而具有大道之象的地方,天下人都会向往。去到那里的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伤害,从而使生活安宁、平和、祥泰。

动听的音乐和鲜香的美食,能使路过的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然而,若把大道用语言表达出来,却使人感觉平淡无味。人们无法看见道,也无法听到道,但大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