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去世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59岁。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与人民生活的艰辛。杜甫的一生,从少年时期的才华横溢到晚年颠沛流离,其诗歌创作伴随着个人命运的起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科举挫折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出身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少年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曾自信满满地写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展现了一颗早熟的诗心。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回到故乡准备科举考试,参与了“乡贡”。虽然他的文学才华出众,但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未能取得显著的功名。多次应试未中,对杜甫的生活和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比如下面这首《登兖州城楼》,既展现了杜甫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与沉思,又暗含了对自己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些许迷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理想破灭杜甫中年时期,曾于长安寓居十年(公元746年至公元755年),这段时期是其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虽一度接近权力中心,但始终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杜甫在天宝年间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权相李林甫操纵考试,导致所有士子落选,史称“野无遗贤”。此后,他不得不辗转于权贵门下,希望通过干谒来获得仕途上的机会。
虽然生活困苦,但杜甫在这十年间的诗歌创作却日益成熟,他的诗风逐渐形成并定型,以其“沉郁顿挫”的特色著称。这时期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被后世誉为“诗史”。
天宝年间,正值唐朝由盛转衰,对外战争频繁。尤其是安禄山叛乱前夕,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杜甫创作的这首《兵车行》,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战争的无情揭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反映战争与人民疾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诗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动荡,杜甫的生活也随之急转直下。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多次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悲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长安被叛军攻占。杜甫身陷长安,心忧国家,思念家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国破山河在”直接反映了长安沦陷后的凄凉景象,而“城春草木深”则以春天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观反衬出城市的荒凉与破败。中间两联通过“花溅泪”、“鸟惊心”的拟人化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伤和与家人离别的痛苦。最后两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揭示了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在乱世中家信的珍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愁绪难解的形象描绘,反映出内心的极度焦虑与无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战乱时期社会面貌与个人情感的经典之作。
杜甫草堂为躲避战乱,杜甫辗转来到四川,在成都建立了著名的杜甫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在蜀中,杜甫创作了大量描绘田园生活、寄情山水的诗篇。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创作了这首《春夜喜雨》。此诗生动描绘了春夜细雨无声润物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对农业丰收的期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然而,好景不长,晚年的杜甫再次踏上漂泊之路,生活愈发困顿。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病逝于湖南湘江的一条小船上,结束了他充满坎坷与辉煌的一生。
总结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广阔的社会视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开创了唐代诗歌的新纪元。他的诗作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唐代社会历史的生动写照,被誉为“诗史”。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思想者,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至今仍激励着无数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