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城市焕然一新。在水泥森林中,车水马龙,繁华依旧。回忆过去,感受那些年那些城的那些事,小编将推出中国百城百忆系列,回忆各城市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回忆,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有关注哪个城市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小编将尽心编辑,水平有限,欢迎指正。因小编是湖南人,今天首先从湖南开始,给大家带来长沙的故事。
文夕之殇
长沙,湖南省省会,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 存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长沙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之一。 走出了黄兴、蔡锷,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等名人。
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为抵制日军进攻,国名党制定焚烧长沙计划,但计划实行前,因为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火灾失去控制,最终成为燃烧了5天的大火,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因12日所发的电报代日韵目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荒唐决策,埋下祸端
1938年10月,一份电报呈给蒋介石,他的亲信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祖、军统局副局长戴笠汇报了江西九江失陷前未能贯彻焦土作战,被日军获取大量物资的情形;在广州、武汉沦陷前,政府严令实施焦土政策。然而,国民党内部意见不统一,造成焦土政策未完全落实,武汉警备司令郭悔擅自先行撤退,最终机场为日所用。这份支持焦土政策的电报,最终使蒋介石排除他议,痛下决心烧毁长沙古城。
我们都知道日军的三光政策,那国民党的焦土政策是什么呢?焦土政策首先由李宗仁提出,他曾发表《焦土抗战论》,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当时作战形势严峻,日军优势较大,国民政府为免军事物资遭日军获取,而规定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即敌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实施焦土政策,以为积极防御。
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时,蒋介石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接到命令后,张治中召集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研究制定了“焚城计划”。焚城计划明确要求,“弃守前,需将长沙市的公私建筑和一切不准备运走的物质全部焚毁,不资敌用”。“派省会警备司令部警备第二团和长沙市社训总队负责执行”,“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焚城的全部过程,如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这是长沙城中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张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张治中还和酆悌、徐权一起研究组建了“破坏长沙指挥部”。决定由酆悌负总责,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任总指挥、市社训总队副总队长王伟能和许权任副总指挥。
计划提出并得到贯彻落实,但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在当时人心恐慌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大隐患,埋下了祸端。
残暴日军致使人心惶惶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利,武汉沦陷,日军沿武长公路直指长沙,武汉的机关、工厂,以及大批难民和伤兵涌入长沙,宣传日军的残暴行为,导致长沙人心惶惶。1938年11月8日,日军攻入湖南北部,并轰炸了长沙和衡阳。9日、11日,临湘、岳阳接连失守,中日两军对峙新墙河,更加加重了长沙市民的恐慌。
负责放火的国民党官员和士兵也被日军吓得慌张,他们急切想离开长沙,显得急躁,同时还有部分民众爱国心切,急于奉献自己的房屋阻挡日军前进等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后续一连串的偶发事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滔天大火,人间炼狱
11月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突然起火,因不是点火地点天心阁,政府判断是不小心失火,但想救火时发现,消防队和公安都已经撤离长沙,剩下的消防车因为要放火把水换成了汽油,导致不能有效灭火。不久,可能是士兵慌张也可能是部分盲目爱国群众看到有失火后开始点火,南门口又出现三处火情,不知真相的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眼看大火已无法扑救,政府只能宣布弃城。最终长沙大火烧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灭。
由于焚城的计划是严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动又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火起时正当凌晨,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梦中。等到被火从梦中惊醒,还以为是日军打进城来了。当准备夺路逃命是,发现烈火已经临门,大多数的街巷已被烟火封住。
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们,在拥挤和混乱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车压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烧死。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被大火逼进水缸后惨死。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躲进水缸避火,双双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华金号员工躲进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连同建筑物燃烧时的爆炸声,交织成为一个悲惨世界。无数市民争相逃命,在长沙城的湘江渡口发生严重的事故。
由于以前长沙作为上海,南京等会战的后方,积累了许多战略储备,商业也很繁荣。但长沙有限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难以承载如此大量的迁入,导致撤离时造成了严重的额损失。
伤亡巨大,文化财产损失不可估量
在大火中,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共计5.6万余栋;直接死于火灾的达30000余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约占长沙经济总值的43%。
更可惜的是,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楚国历史文物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探寻原因,三人之命不足以谢罪
大火后,1938年11月16日夜,蒋介石赶赴长沙,亲自督办文夕大火的责任追究。最后,1938年11月20日,长沙警备司令鄷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以辱职殃民,玩忽职守罪被执行枪决;湖南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以未奉命令,放弃职守罪,被执行枪决。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用人失察、防范疏忽,革职留任,责成善后,以观后效。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惊慌失措,动摇人心,革职查办。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石国基、参谋处长许权在逃,予以革职,通缉查办。长沙市市长席楚霖弃职潜逃,革职留任。
而这一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根本原因:国民党确定了焦土抗战的方针,事先做好焚城准备,在战争的进程下,焚城发生不可避免。2.直接原因:当时日军在正面战场取得了优势,国民党军队内部和人民之间都弥漫着失败主义,同时,失败主义下,各种流言造成的恐慌加快了焚城的进程,最后,大量人口涌入,基础设施的短缺加重了损失程度。
结语
文夕大火造成巨大的伤亡,断了几千年来楚文化的积累,损失不可估量。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奋斗不能否定,战争带来的伤痛不能忘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