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新闻刷爆了朋友圈——一位本科毕业生在江苏送外卖,没想到在小区门口碰到了当保安的大学室友。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什么狗血剧的情节,可这却是切切实实发生了的真实故事。
这个让人唏嘘不已的场景,不由得让人开始思考起这个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01
据了解,这两位主人公是专升本,都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一个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一个则是土木工程专业。
说起来这俩专业在大学里也算是比较热门的了,可没想到毕业之后竟沦落到一个送外卖、一个当保安的地步。
在校期间,他们还都办理了助学贷款,想着毕业之后好好工作,早日还清贷款。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是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收获礼物。
毕业之后,俩人都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在压力之下,送外卖的那位选择尽快就业来缓解生活压力,而当保安的大概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无奈选择。
两个好兄弟各奔东西,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
两个落魄的身影,无声诉说着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苦涩。
只是在这发人深省的一幕背后,却也有不少网友拿这事开起了玩笑。
有人调侃他们说:一个"从商",一个"从政",一个"调度粮仓" ,一个"镇守四方" 。
也有网友更加直白地质疑: "读了那么多年书,竟然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读书还有什么用?"
这样的质疑,想必不少毕业生都曾有过类似的疑惑和困惑。
毕竟,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满怀希望地以为,大学文凭就是就业的敲门砖,可最后发现,走出校门之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如此之大,不免会产生迷茫。
02
而事实上,这两位毕业生的遭遇,并非个案。
从数据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人,再创新高。
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让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在共同的行业寒冬中挣扎求生,无力再大规模招收员工。
可以说,无论是经济大环境,还是自身的竞争力,都让这届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异常艰难。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暂时放下对专业对口工作的执念,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一个本科学历的姑娘,为了生存下去,去食品加工厂当流水线工人;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小伙,在找不到教师岗位后,开始代课、家教。
曾几何时,大学生下海经商、做销售已经算是委屈求全,如今送外卖、当保安都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他们脱下象牙塔里的学士服,穿上蓝色工装、骑上电动车,用汗水打拼出生存的资本。
03
其实,大学教育的意义,不应仅仅用就业质量来衡量。
很多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能力,并不一定能立即转化为职场筹码,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
一个学土木工程的去当保安,看似大材小用,但他在大学学到的管理知识、责任意识,也许恰恰能让他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保安。
一个学法学的去创业开奶茶店,乍看之下是资源浪费,但他在校学到的逻辑思辨、交涉能力,对创业同样大有裨益。
大学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让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学成归来却从事体力劳动后,难免会黯然神伤,觉得大学读了个寂寞。
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供孩子念了十几年书,如果最后毕业即失业,或是毕业后从事一些跟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比如去送快递、端盘子,那大学教育的意义何在?
但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社会对不同岗位认识的偏差。
每一份工作,只要是诚实劳动,就值得被尊重。
保安、服务员,同样在用辛勤的付出服务他人、创造价值。
把人划分三六九等,贴上优劣标签,这不是一个进步文明社会应有的风气。
反观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桎梏,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能从事父辈的职业,改变命运难于登天。
我们应庆幸生在一个靠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国度。
只要肯吃苦,敢拼搏,一个送外卖的小哥也可能成为物流大亨,一个在工地搬砖的民工也可能成为建筑大师。
命运从来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
我们要给年轻人更多鼓励、更多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用就业质量论英雄。
04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面临着"学而优则仕"的窠臼。
读书不只是为了做官,更不只是为了找工作。
它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发光发热。
也许现在大学毕业生一时陷入迷茫,但只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总有一天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本科毕业生送外卖时遇到了当保安的大学室友,也许这就是命运让他们重逢的一个契机。
曾经的他们同窗共读,如今的他们又以另一种方式"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只要携手并进,哪怕身处逆境,也终会迎来春暖花开。
这,不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吗?
人生冷暖、社会百态。这里是“罗晓晓说事”,点击关注。希望可以点个“赞”+“分享”,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