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拍了2部,中国电视剧“教父”王扶林,凭什么这么牛

奇迹花生鱼 2025-01-08 09:41:40

一部电视剧,能得多少分?9.5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87版《红楼梦》就拿下了这个惊人的分数,至今让人赞叹不已。它背后的“教父”级导演王扶林,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创造出这样的经典?

王扶林的童年,可不像他的作品那样光鲜亮丽。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家园,年仅6岁的王扶林也跟着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最终落脚上海。颠沛流离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上海,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周围的影剧院,就像一个个磁场,吸引着小扶林,让他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他喜欢话剧,迷恋戏曲,还会哼唱京剧,甚至玩起了京胡和竹笛。这颗艺术的种子,就在这动荡的童年里,悄悄地萌芽了。

父母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把他送到了苏州。可他哪是安分的主?每到周末,他就逃回上海,连看四场电影,才心满意足地回学校。他就是这么热爱艺术,骨子里透着股自由不羁的劲儿。这份热情,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高二那年,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招生,他兴奋地跑去报名,虽然一开始没考上,但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踏入了艺术的殿堂。

1952年,王扶林从戏剧专科学校毕业,来到了北京的中央广播局,成了一名播音员。这段经历,看似和导演没什么关系,却为他日后掌控影视作品的节奏和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组织安排他转行做导演。这对他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一开始,几分钟的广播剧都让他手忙脚乱,经常被领导批评,甚至躲在被窝里偷偷哭鼻子。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默默努力,一点点地提升自己的导演能力,最终在导演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八十年代初,王扶林去英国考察,发现很多外国名著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而且反响很好。这让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名著不能也搬上银幕呢?回国后,他看到一则新闻,说某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学生竟然没读过四大名著,这让他大吃一惊。他觉得,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有责任把中国的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于是,他向中央电视台台长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支持。

当央视台长问他先拍哪部名著时,王扶林几乎脱口而出:《红楼梦》!他觉得这部作品主要是室内戏,应该比较容易拍。后来他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红楼梦》的拍摄难度远超他的想象。为了拍好这部作品,他可是煞费苦心。他把自己关起来一年,反复研读原著,还请来了很多红学家和剧作家做顾问,就为了忠实于原著。

选演员的时候,王扶林也独具慧眼。他大胆启用新人,在全国范围内海选,从一万多名应试者中精挑细选出一百五十多人。为了让这些新人更贴近角色,他还办了两期培训班,上午练功练形体,下午听红学家讲课,分析《红楼梦》里的人物,甚至还让他们排小品,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在拍摄过程中,王扶林对每一个细节都精抠细磨,从场景布置、服装道具到音乐配乐,都力求完美。他对演员的台词更是严格,有一句台词“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有人觉得不对,但王扶林查证后发现,原著就是这么写的,一个喝醉酒的人,说话颠三倒四才更符合情理。他坚持保留了这句台词,也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才成就了87版《红楼梦》的经典地位。

在《红楼梦》大获成功之后,王扶林又挑战了另一部名著——《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拍摄难度更大。但他再次展现了非凡的导演才能,把这部历史巨著成功地搬上了荧屏,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扶林,这位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用他的作品,在电视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开创了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先河,他的作品不仅深受观众喜爱,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拿下了无数奖项。他被誉为中国电视剧“教父”,实至名归。

王扶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把它做到极致。他的传奇人生,不仅是电视剧的传奇,更是人生的启迪。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着后辈们前进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卓越,去创造经典。

0 阅读:2
奇迹花生鱼

奇迹花生鱼

喜欢电影,撰写剧本,打造自己的悬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