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最热闹的县镇—育犁,它的名字由何而来又是怎样毁灭的

渺远的云 2024-12-23 14:41:01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二,在盘桓曲折法人奚公山,方圆百里的群众都会举行庙会,进行烧香许愿,热闹至极。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遥望无际的奚公山附近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让众多香客在此相聚?

奚邑城中寻踪迹

我们在此次奚仲故里行中,寻访了一些乡村饱 学之士,他们向文史专家学者叙说了奚仲造车的许 多故事。在奚仲文化研究者刘宗英老师带领下,我 们踏访了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古奚邑。古薛河 从奚邑城中通过,穿过古薛河的悠悠河水,我们在 邑城中寻找奚仲造车的历史踪迹。

奚邑城址高于四周。明代开挖南支河通过城 中,经洪水冲刷,又加土地平整和烧砖用土,现在城 址渐渐湮没。刘老师告诉我们,奚邑城为原始社会 任姓奚氏族发源地,是古薛国第一个都城。北魏《水 经注》载:“薛,仲虺之都,本在鲁地,奚仲迁于邳,又 以邳为薛,今滕县东南五十里薛城是。”

奚邑城面积 比较大,由于时间久远,历史的踪迹已经湮灭。奚邑 城北现存遗址有鲁封桥、奚仲造车处,东有仲虺墓、 仲虺庙,西南有奚仲驯马场、奚仲井,再往南三里许 有西仓古桥。文物普查时,在奚邑城周围发现了 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遗址多处,出土了很多珍贵文 物。

当我们踏访到奚公山东侧岩石上的一条巨迹 时,当地百姓告诉那是奚仲造车时留下的辙印。我 看后,情不自禁地笑了笑,4000多年前奚仲造车的 辙印真能保存到今天吗?这虽然是后人附会,但为 奚公山的神圣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在此次奚仲故 里行中,我们苦苦探寻的中国车文化之根,就在眼 前这个看似突兀的车辙印吗?此刻,我有意识地低 头看了看脚下,试图寻找那最初的车辙印。可是地 上辙印很多,我眨了眨眼,已辨认不出哪是历史的 印迹,那是现实的印迹。40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辙 印已经漫滤,当年奚仲造出第一辆车的辙印消失在 岁月的尘埃中。

在乳山市的母亲河——乳山河的中游冲积小平 原上,有一个集镇名“育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 期,那里曾坐落着一座热闹的县城——育犁。

“育犁”名称的由来

“育犁”一词最早见于《前汉书》。公元29年,存在了230多年的育犁县并入牟平县, 此后再无以县名的身份出现。育犁县这一名称迄今 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其治所在何处,《前汉书》未有 记载,此后各种志书所记不一。

第一次写出育犁位置的是北宋乐史所撰《太平寰 宇记》:“育犁,汉立县,后汉省并,入牟平,盖在今郡 东南一百二十里港水侧近。以地良沃,故以育犁名 邑。”

此后,元于钦所撰《齐乘》云:“育犁城在宁海州 西北八十里。”明天顺《大明一统志》、明嘉靖《宁海州 志》、明嘉靖《山东通志》均称“在宁海州东南一百二 十里”。清雍正《山东通志》云:“在宁海州东南八十 里。”

清乾隆甲子举人冷泮林在《登州沿革考》中指 出:港河发源于三海山,东流为港水,经育犁故城至 海阳县地乳山口入南海。清同治《重修宁海州志》、清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清光绪《海阳县续志》均有相 同记载。《牟平县志》记载得更加详细:

“港河,长二百 十里。它发源三海山,东行经马石山之阴,障山之阳, 又东折而南,曲经由古之东,折而西南,流至龙角山, 又折而东,经横道口南,又东南流,为玉林南河。《寰 宇记》云:育犁城在港水侧近,以地良沃得名也…… 又南至乳山口入海。”

以上史书,虽然对育犁距“坐标点”的方位及距 离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明确指出了育犁 所在的地理标志或参照物以及县名来由,即“港水 侧”,“以地良沃,故名育犁”。

育犁一带,地势平坦,土壤疏松细腻,自古以来 两岸村庄密布,人口众多。居民除种植五谷外,利用 土宜,种植甘薯、花生等,收获颇丰。西汉时期,高祖 刘邦选择膏腴之地建一县邑,并赐名“育犁”,合情合 理,且名副其实。

新中国成立后,港水改称乳山河,发源于乳山境 内马石山南麓的垛玉顶,流经境内7镇,全长65公 里,流域面积954.3平方公里,占乳山全境面积的一 半,汇集众多小河支流,于乳山口湾入黄海。1960年底竣工的库容1.3亿多立方米的龙角山水库,就在 乳山河上游,为乳山市最大水库。

育犁故城的位置

从地横道口、乳山口等地名,都在今乳山境内,当地百姓 耳熟能详。这就明白无误地指出,具有显著参照物、 显著地理标志的港在乳山,当然顺理成章地表明:育 犁故城在乳山。

山东著名方志家、《牟平县志》总纂于清泮为确 定汉育犁故城的确切位置,亲到育犁和福山奇章两 地查看,遍访耆宿,一个模糊不清的育犁故城终于展 现在世人面前。

《牟平县志》在引用《增修登州府志》、《重修宁 海州志》的考证结论后,明确指出:“育犁城在今县 西南,距城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谓在宁海州东 南者误。”《州志》以育犁城为“当在城阴乡之城阴村 南玉林集北(北字恐误),玉林或俗呼育犁之讹”。 《府志》亦谓“此城当在宁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 址”。笔者查城阴村距玉林集8里,命名之义,当系 指居城后而言,其村南地名南碑子,掘地时有古物 发现,且距城120里,与《明一统志》记载吻合,其为 育犁城故址无疑。

历史悠久的育犁故城湮没于荒野蔓草之中。当 年于清泮亲至其地,见山川地势,犹隐隐有城式。于 清泮当年说:村南有南城,及邻村泊子呼北城、勇家 呼西城等名,又时有掘地古物出现,其为古育犁城无 疑。为防后世误传,牟平县志委员会于1935年立“汉 育犁故城”碑,于清泮亲撰碑文记叙汉育犁故城之沿 革。其碑现立于乳山市育黎镇城阴村前。

新中国成立后,在故城南、北山丘及东堪上陆续 发现若干处汉墓,出土青铜器多为剑、戈等兵器。上 世纪60年代,当地农民在整地、挖蓄水池和挖果树 坑时,挖掘了许多古墓,出土了汉代画像石、石羊、陶 器、木俑、铜镜、铜剑、鎏金睡鹅等文物近百件,多次 发现汉代砖、瓦、支座、柱础石等建筑材料,有的被确定为三级文物。1985年秋,城阴村村民在故城址西部 挖大口井时,发现耕土以下为淤沙土,厚约2.5米不 等,淤沙土下面为草炭土,有砖、瓦片、柱础石和陶 瓮、陶罐等。陶瓮收藏于市文物管理所。

据调查,在已知20万平方米范围内,浅处约2文献中提到的港、育犁、圈港、马石山、龙角山、米,最深处约5米,即有汉代砖、瓦等遗物发现。从地下下淤沙分析,故城可能某时被洪水淹没。从文献记载 与地下出土文物的一致,文物部门认定为汉代育犁 故城遗址。可惜受条件限制,至今未能大规模发掘。

1985年10月,经乳山文物管理人员考证,育犁 故城位于乳山市区西北方向约20公里的育黎镇城 阴村前的小平原上,并被定为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在1986年4月,乳山县人民政府在城阴村前立 “育黎古城遗址”碑。

育犁故城的毁灭

千百年来,育犁故城一直是熙攘热闹的集市,地方名吃——育犁刀切面十分味美,远近闻名。

西汉时,只有县及其以上才能筑城,设县之处必 有城。如果此处无县城,怎么能有“城阴”这一地名 呢?《乳山市志》在“村庄建置”编中记载:“城阴,境内 古老村庄之一,因居汉育犁故城之北,故名。”

育犁故城地势有其利也有其弊。东距港河边,仅 有数里之遥,每到汛期,吸纳众多河流的港河水滚滚 而来,暴雨之时甚至洪水成灾。如果赶上涨潮,海水 从乳山口逆流而上,港水泄不出去,上游的滔滔洪 流。很容易使城阴、汪水、育犁周围成为一片汪洋。清 代举人张崧在《幼海风土辨证》里记载:康熙五十六 年七月初五,水淹育犁。笔者从遗址地下 淤沙分析,历史上故城多次遭受水灾,故城某时被洪 水所淹没也未不可。

结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2000多年过去,西汉 所置育犁县,其治所、城池早已裁并废圮,“育犁”这 个地理名称却历代沿用,因袭迄今。据乳山市地名办 公室考证,乳山育黎村名由古育犁县名演化而来,因 “犁”字太俗,更名“育黎”。

0 阅读:0
渺远的云

渺远的云

感谢平台的支持,我要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