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丛林,我的分离焦虑比猫严重?

剩点游戏动力 2024-08-20 15:07:11

文 / 七月既望

我的猫有一股子炫酷狂拽的臭脾气,它不想和人亲近的时候就会脚底抹油光速开溜,然后远远地用鄙夷的眼神注视着你。

前段时间我出门旅行了一个星期,这段时间猫猫交给了我的室友照顾。等我回到家的时候,这臭小子完完全全换了一副模样,听到开门的声音就直接冲到我脚下打转。

室友说,这家伙每天晚上都在房间里扣门缝哀嚎,每次看到有人出现就会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寻求安慰。

说这话的时候,它正把脑袋埋在我的怀里,像个假猫一样一动不动。

“它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

我们都这样形容它。

就在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聚餐时聊到了之后的工作规划,他们告诉我,大家都可能要离开这里去外地发展了。

饭局一度陷入沉默,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才好。

分明是几件好事吧?朋友们都得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但这也意味着,我们这个小圈子要开始分道扬镳了。

这几位朋友都是从大学时期开始就一直相处的,这么多年来也少有争执,每次聚会都从不冷场。其实大家都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会不在一个城市里,总以为将来的生活会和过去一样嬉嬉闹闹。

我们嘴上说着反正以后都有机会再见的,打着哈哈把这个话题引过去,可我的心里仍然很不是滋味。

回到家里,看到猫猫跟在我的身后小跑进房间,我突然理解了小猫咪的感受。

原来我和它一样,也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

细细想来,这种感觉也并非什么全新体验,早在高中大学的毕业季开始,到后来一段失败感情的结束,或是和重要的东西断舍离……只要是和一段关系,抑或是一件事物分离,总是会有一些不安和难过情绪出现。

身处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尤其是对社交关系敏感的i人们——似乎特别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

我们从不轻易展开一段社交关系,但一旦有明确的社交网络,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

周围的朋友随着环境变化换了一批又一批,很少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安感给我带来了分离焦虑。

不过今天想谈的并不是心理学病症上的分离焦虑,而是一种广义的悲伤情绪,也是这个词的字面含义:对分离本身感到焦虑不安。

我在想,如果把这件事缩小化,解构化,只关注分离本身,是不是就更容易接受一些呢?

为了验证大家是否都有类似的想法,我也询问了不少身边的朋友,你是否会因为和某件事物分别而感到悲伤?得到了一票既荒谬又意外能够共情的回答。

我的朋友A先生是一个游戏死宅,因为没有太多朋友所以在社交圈方面没有像我这样的烦恼。不过他也有自己很特殊的执着,甚至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

他在玩单机游戏的时候绝对不会一次性打通结局。

无论是之前的博德之门3,还是最近出了dlc的艾尔登法环,他总是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残忍返回主菜单,重新开始游戏,或是漫无目的地全地图漫游探索。

就算是存在通关后才能触发新内容的游戏,他也宁可牺牲掉多周目的体验,反复游玩前面的部分。

他说,游戏通关就意味着彻底结束,整个游戏的体验在结局得到了闭环,也不再需要对完成整个流程抱有期待,也不会再有额外的动力重新游玩一遍。

只要结局还在那里,那这个游戏就还有一直玩下去的理由。

所以,对A先生而言,游戏结局就是他分离焦虑的触发点。

我的朋友B小姐是追星女孩,她总能掌握周边城市大大小小演唱会的信息,并通过强而有力的手速拿下演唱会门票。

我也很羡慕她的生活,在工作之余能进行一次炙热的快速旅行,和喜欢的歌手拉近距离,片刻不停地为下一次出行做计划。

这样的人会有分离的烦恼吗?

她说,她一直在期待下一场,下下场,之后的每一场演出。

每当最后一首歌结束,歌手大声喊出再见,全场灯光亮起,人群从座椅上站起离开时,她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这个夜晚,所有的经历仿佛一场梦幻泡影,在演出结束的刹那,她不得不和这个易碎的梦道别。

B小姐每次看完演唱会都会大哭一场,明明没有留下遗憾,悲伤还是会浮现。谁知道这次见面会不会是一种永别呢?

朋友C哥是一个秘密的网络小说作家。

“秘密”这个词放在这里做形容好像很古怪?在他还没有戴上这个形容词的时候,的确是在小说网站上稍有热度的小作家。

但他有个奇怪的执念,绝对不会给自己的角色发便当。

他希望诞生自作者笔下的角色都是鲜活而自由的,哪怕是站在主角团对立的反派也被安排了大篇幅的剧情路线,导致每次冲突看起来都只是隔靴搔痒——因为几乎不会对双方有太大影响。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小说整体变得十分冗长,无用的故事填充太多,读者反馈内容越来越枯燥,到后来编辑只能无奈把整本书腰斩了。

他说自己还是没办法妥协,每次想尝试做点改变,都缺乏下笔的勇气。和自己用心血创造的角色告别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

现在,C哥在工作之余还是会自己继续书写这些角色的故事,秘密地延续它们的生命。

最后这位朋友D女士给我的回答是全场最荒诞的。

她和公交车座椅有分离焦虑。

呃,当然,她并不是什么家里承包了公交车公司还是怎么的,很显然她的精神状态也是美丽得过分。

作为996的社畜,D女士每天上下班都要靠公交车来出行,一天之中有很多时间都要消耗在公交车上。她对公交车的恐惧只体现在白天而非晚上下班——说到这里,问题的症结好像也呼之欲出了。

她恐惧的是去公司上班。

只要从公交车座椅上离开,就说明今日份的牛马人生马上就要启动了。这样一听,确实也能理解她会对公交车座椅有分离焦虑了……

嗯……我承认以上这些受访者的想法都有些扯淡,矫揉造作的同时又有点稀松平常。

不过这些生活化的案例倒反而可以论证,当下的年轻人们会被很多非常规的东西限制住自己,为了极力避免烦恼的事情到来而陷入困顿。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没有人情愿在憋屈的环境里生活。期许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维持一种自得的状态,逃避面对分离的事实。

但换而言之,也许是一件好事?

看到这可能你就有疑问了,不正是因为这些奇怪的“分离焦虑”让大家的生活状态异于常人吗?为什么还能说是一件好事?

很显然,“患者”们对这些事物的依赖已经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像切割肿瘤永绝后患那样根治是几乎不可能的。对分离的担忧已经植入脑中,固化成为一种行动模式。

那不妨反转视角去看待“分离焦虑”。之所以会萌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已经有过了幸福感的体验——焦虑本身就是对幸福的戒断反应。

A先生从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幸福感,所以不希望游玩游戏的体验会通过结局宣告结束;B小姐在演唱会上得到了追星的幸福感,所以担心以后再也不能和偶像见面;C哥在写作中获得了创作者的幸福感,所以不想断送自己笔下角色的命运;D女士在休息中取得了充沛的幸福感,所以不想离开公交车座位去上班。

而我呢,很简单的道理,从和朋友们在一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交带来的幸福感,所以不愿意和朋友分离。

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朋友们大多都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学会“独立”这一人生课题。与此同时,建立一段良好的关系也是在社会生存的必备法则。

我自诩是一个对情感需求很高的人,我希望在和其他人的交际中能有所收获,这是从学业和工作中都无法取得的精神财富。也正因如此,我才会在面对朋友分离的时候产生负面情绪。

我不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矫情,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外界影响情绪。这是一种“人情味”,在现代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才能诞生的人情味,和长辈口中那些你来我往的虚假情意不同,因为我能真切地愿意为了收获人情味而付出。

如果是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分离焦虑,很多人都会把这种情况定义为缺爱。坦诚来说,的确会有那么一点。

不论是从游戏中,还是来源于社交关系,这些事物所提供的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取代的,也只有体验过这些的自己本人才能理解其中昙花一现的幸福感。

正如前面所言,焦虑的来源是幸福的戒断反应。因为这幸福感本身是弥足珍贵、转瞬即逝的,我们才会对幸福感的流逝而感到悲伤。关于幸福的体验因人而异,究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能让幸福感驻足的可能性。

我们会自嘲是快乐小狗,会用大量无聊的段子和笑话填充空闲时间,会羡慕甚至想要变成e人——他们这样整天都很活跃的人,一定总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吧?

戴着这样的面具,也许分离焦虑的痛苦就会减轻吧。至少我是这样相信的。

扯皮了这么多,多少能给我自己带来一点安慰了。

俗话虽然是俗话,但它确实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只要有所期待,就绝不会有永别的说辞。

我看向躺在角落的猫猫,它早就从分离焦虑里自愈了,小猫咪从来都是记吃不记打,缓过来了就想起来该继续保持自己傲娇的猫设。

它正用鄙夷的眼神瞪着我,嘴里不满地哼唧了两声:你小子到底什么时候给我放饭?

0 阅读:3

剩点游戏动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