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也就是太阳系诞生初期,大约在50亿年前的时候,太阳系一片混乱,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知道,太阳的质量非常大,不过在八大行星当中,地球是唯一一颗诞生了生命的星球,地球上有很多不同 种类的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陆地生物、有两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等,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
地球之所以能够诞生生命,主要是因为地球满足了生命诞生的基本条件,首先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依据地带,距离太阳适中,使得地表温度维持在液态水存在的范围内(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液态水是生命的基础。而且地球的轨道相对稳定,避免了极端的温度波动,为生命的长期演化提供了条件。水是生命化学反应的关键溶剂,参与代谢、营养运输和废物排出等过程。地球的水循环(蒸发、降水等)帮助调节气候,维持适宜的环境。除此之外地球上有碳、氢、氧、氮、磷、硫等生命必需的元素,碳尤其适合形成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些元素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生命基础分子。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地球变成了一颗拥有生命的星球,不过在太阳系的星球当中,不仅仅是地球上拥有大量的水资源,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木卫三上面的水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木卫三是木星的卫星,木星的卫星大约有95颗,是太阳系行星当中,拥有卫星数量最多的,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大量的尘埃和气体云团逐渐凝聚,木星在原行星盘中形成时,其周围也存在一个物质吸积盘。盘中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碰撞、聚集,逐渐形成了一些卫星,例如四颗伽利略卫星可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它们是木星卫星中最大、质量最大的天体。木星质量巨大,引力极强,约为地球的24倍,能轻松捕获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彗星等小天体。
在太阳系早期,各种天体运动状态不稳定,当这些小天体过于靠近木星时,就可能被木星引力捕获,成为其卫星,许多木星的不规则卫星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木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多次碰撞事件,如与其他行星或天体碰撞,或者卫星之间相互碰撞。碰撞产生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在木星引力作用下,又重新聚集形成新的卫星。木卫三是一颗非常特殊的卫星,它的直径大约是5262公里,比水星还大383公里,大约是地球的5分之二,单从体积上来看,木卫三确实很大。不过,木卫三的质量比较小,约为水星的一半。如果和月球相比较,木卫三直径是月球的1.5倍,体积约为月球的3倍,质量是月球的2倍。如果木卫三不是围绕着木星转动而是直接围绕太阳转动,以它的大小足以称得上是一颗行星吧!
木卫三在中国战国时期就被发现了,在《开元占经》中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的记载,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指的就是木卫三,但该说法未得到国际公认。后来到了1610年1月7日,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使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三颗木星卫星,三天后又观察到了第四颗,其中就包括木卫三。1610年3月,伽利略把自己的观测发现及笔记内容加以总结后进行了发表,取名为《星际信使》。几乎同时,德国天文学家西蒙·马吕斯也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木星的四颗主要卫星,其中也有木卫三。不过在1614年,马吕斯在其《木星的世界》中声称自己早在1609年12月就发现了木星卫星,并在1610年1月8日已开始对观察进行记录。
经过科学家多年以来对木卫三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它有很多特别之处,首先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拥有自己磁场的卫星,其磁场和木星的磁场叠加形成双重磁场,受此影响,木卫三南、北两级被带电气体带所环绕形成极光,木卫三内部分层结构明显:从内到外依次为金属铁芯、岩石地幔和冰壳,这种分层结构在卫星中较为独特,表明其内部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冰与岩石比例均衡:平均密度为1940kg/m³,意味着其岩石和水的比例较为均衡,与其他木星卫星相比,含冰量较高。地表主要成分为冰,地形上分布着因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凹槽”与“山脊”以及相对平坦的陨石坑,是地质活动的产物。最主要的是科学家通过探测器观测和分析,发现木卫三存在广阔深邃的地下海洋,总水量估计为150亿立方千米,是地球海洋总水量的11倍左右。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木卫三上面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认为,在原始太阳系形成初期,木卫三在木星周围的原行星盘中形成,其原始物质中就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这为海洋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木卫三形成于雪线之外,这里的水能够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积累,木卫三受到木星强大的潮汐力作用,以及与其它卫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潮汐力会在木卫三内部产生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这种潮汐加热效应使得木卫三内部的温度升高,足以使部分冰融化成液态水,为海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木卫三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吸积作用产生大量热量,液态铁质核心保存了这些热量并缓慢向冰质地幔层释放。
地幔层又将热量传导到最外层,由热量产生的温差加剧了其内部的结构分层,形成了从外到内冰层、地下海洋、岩石层和金属核心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冰壳下的冰融化形成了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之一,木卫三的海洋可能为生命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海洋中可能存在化学能量来源,比如说氢气、氧气、支持微生物生存,和地球海洋相比,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地球海洋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加深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海洋在其中作用的理解,在木卫三的海洋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资源,开发这些资源能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如果说木卫三上面真的存在生命,它们和地球生命有区别吗?
从地球诞生以来,这个星球上共存在过874万个生物物种,它们形态各异,生存习惯也千差万别,但包括人类在内,这些生命无一例外的有个共性: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虽然人类体内65%都是氧元素,但氧元素并不以单质存在,而是和氢元素结合成了水,水对于生命来说固然重要,但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起关键作用的却是碳,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又被称为碳基生命。然而不同的星球环境,可能会造就不同的生命体,根据科学家对木卫三海洋的分析得出,木卫三海洋深度可能达百公里,海底压力极大,生命需进化出抗压性强的身体结构,如柔软且有弹性的外皮、特殊的身体构造来平衡内外压力。
而且海洋表面冰层厚,且木卫三距离太阳远,海水温度低,生命可能具备抗冻分子或特殊代谢机制,使细胞和组织在低温下正常运作。海洋被冰层覆盖,阳光难以穿透,生命可能进化出能利用微弱光线的光合系统,或像深海生物一样不依赖光合作用,依靠化学能合成获取能量。不过目前来说,木卫三上面即使是存在生命,那也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果说上面存在和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那么我们造就发现了它们,想要成为智慧生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是经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后才诞生的,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是对生命的一种选择,而想要成为智慧生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
科学家认为各种生物进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适应环境,多数选择特定身体或者本能行为适应环境,如老虎进化出强大的肌肉力量和锋利的爪牙,以成为高效的捕食者;而人类选择智力发展作为主要适应策略。智慧进化是漫长过程,人类在进化中经历关键节点和漫长积累才达到现有智慧水平。一些物种进化时间短或未经历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事件,难以发展出高度智慧。若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压力小,生物无需发展高智慧也能生存繁衍。如深海某些生物生活在稳定环境,食物资源充足,无强大天敌,缺乏进化出高智慧的动力。相对稳定简单的环境使生物无需复杂认知能力就能适应。而人类进化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促使人类发展高智慧以应对不同挑战。
生物基因决定其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发展,其他生物基因可能限制了大脑和认知能力的高度发展,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复杂的思维和行为。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突变具有随机性。人类可能恰好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智慧发展的基因突变并积累下来,其他生物则没有这种机遇。所以并不是任何一种生命都能够成为智慧生命,要知道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统治了1.6亿年的时间,它们也没有进化为智慧生命,而人类仅仅用了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就已经进化为智慧生命,这说明人类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过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地球生命之外,其它星球上面也一定存在生命,或许在太阳系外存在大量的智慧生命。
科学家认为,既然地球这颗行星能够诞生生命,那么宇宙中的其它行星也可能会诞生生命,只要能够满足生命诞生的基本条件,那么一颗星球诞生生命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现在人类还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外星生命,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科技还不够强大,毕竟现在人类还没有办法飞出太阳系,如果说未来人类能够飞出太阳系,那么人类或许能够发现外星生命,想要实现这个梦想,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提升飞船的飞行速度,比如采用先进的轻质材料,如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保证飞船结构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飞船的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推力一定时,质量越小,飞船获得的加速度越大,速度提升也就越快。
研究如核脉冲推进、反物质推进等前沿技术。核脉冲推进利用核爆炸产生的能量推动飞船;反物质推进则基于反物质与物质湮灭产生的巨大能量,理论上这些技术能产生比现有推进方式大得多的推力,极大提升飞船速度。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来人类一定能够飞出太阳系,并且找到外星生命,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