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与水稻插秧古诗五首: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
公历的六月初,农历的五月,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
节气历实际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虽然古人并不知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运行,但是通过长期观测,得出太阳和太阳光,一年有规律的运行变化,带来了恒定的四季变化循环。而节气历,则是将一年划分了时间段,更精准的反映了,太阳,气候变化,自然和农业的紧密关系。
比如节气历里的芒种交节,对应的就是公历的六月五日到七日之间,非常恒定。
芒种节气和时间的到来,标志着进入传统的仲夏。与大的时空来讲,是太阳直射接近北半球北回归线的最后十五天,充足热烈的阳光带来夏天的温暖气候,暖湿气团进入大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北半球迎来了丰盛浓郁的夏色。
而作为中国古老的节气历,反映的气候是为农业服务的。
这个节气定为芒种,其含义是什么呢?
我国是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国南方的部落人民,就发现并培植了水稻作为粮食。而水稻的特征,是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大量的水。
虽然不知道一万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间,古中国大陆的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但是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朝,北方黄河的气候,的确有过漫长的湿润温暖的时期,黄河流域盛产竹子,可以种植南方树种梅花。这样的气候,是适合水稻的种植的。
在周朝,有一个特定的官署机构叫作“稻人”,就是掌管土地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以及相关的农业知识的传授。那么我们知道,北方还有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黍,粟等,为什么这个机构和人员的名称,叫作“稻人”呢?这是因为,种植水稻,在当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且还需要相应的配套种植技术,就是将水泽湿地利用起来,适合长出水草的湿地,经过开垦,储蓄水源,就可以种植水稻。水稻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也缓解了旱地作物因为气候而减产的问题。所以稻人,主管的是各种农业种植,在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广种植水稻。
那么我说的这些,和芒种节气,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芒种出现在最早的文献中,和稻人和水稻的种植有关。《周礼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说的是,水泽湿地长草的地方,也适合种植水稻这样有芒的谷物和粮食。
芒种节气,起源于先秦之前,正式勘定是在汉朝。
也就是说,芒种作为节气名,在周朝就应该存在。
农历的五月,仲夏来临,高温多湿,很多头年或者种植的农作物此时已经成熟收获,比如流行在北方地区的冬小麦,此时已经收获或者接近尾声。是不是人们就可以懈怠了呢?如此丰沛的雨水和充足的阳光,正适合水稻的播种和插秧。这个节气是提醒人们,不要懈怠,这个时期,正是种植水稻的最佳也是最好时期。因为过了这多雨高湿的时段,随着阳光更加炙热,炎热来临,种下去的谷物,可能会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所以芒种,跟水稻种植有重大的关系。
当然芒种节气,也是小麦等农作物的重要收获期,所以民间谚语有,芒种,芒种,有芒的麦子赶紧收,有芒的稻谷赶紧种。芒种节气,包含了传统农业一收一种的忙碌时期。
但是芒种节气的古老含义,是敦促人们重视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应季种植,珍惜自然气候赐予的有利条件,勿废农时。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水稻也养活了世界60%的人口。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中唐 · 窦常《北固晚眺 》
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而这里是古代的江南地区。
站在北固山上远眺,芒种节气之后,这里水乡,处处是插着秧的稻田,而这个时节,往往有着连绵的梅子黄时雨,这对于水稻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而在这一片烟雨的山水田园里,近处可以看到农家小院,在屋檐下的院子里,堆着一丛丛秸秆,供蚕宝宝结茧,这也是农业利用节约的典范,因为麦田收获后的部分秸秆,可用作蚕的结茧用,这已经是早夏的丰收季,辛勤的农民却又用水稻的青色,布满田园。
远处,是烟雨江面徐徐行进的帆船。
青山流水,土地不歇,壮阔浩瀚,宁静开阔的田园夏美,让人忘了历史风云。
也是,在历史上风云壮阔的历史变迁,各种大的事件,推动着社会发展,也诞生了多少英雄和朝代,有多少刀光剑影悲欢离合,但是在这沉静的田园面前,忽然变得遥远和渺小起来。
3000年,也不过是麦子3000次青黄,水稻3000次种植。
而正是这看似舒缓的禾苗成长和一望无边的水田翠色,托举起了壮阔的中国历史。
让人沉静,让人开阔,让人缅怀,让人感喟啊。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宋 · 楼璹《耕图二十一首 其八 拔秧 》
水稻的种植还真是个技术活。
种植水稻,不是将稻谷播在土里就行,那你只能收获一堆杂草。
种植水稻,要精心伺候,因为只有伺候好每一棵小苗,在秋天,这棵苗才会回报你巨大的收获。
首先是要将稻谷选择优良饱满的在湿润的土地中撒下,通常不是芒种节气,而是谷雨节气。
到了芒种节气,这些种子已经长成一尺来长的齐刷刷健康的幼苗了,要给这些幼苗,去更大的水田,有间距安排它们的新家。
这就是芒种节气最忙也最美的工作,分秧,插秧。这就是种植的种。
新的秧苗刚刚出水,就像翠绿的毯子一样清新。
清晨,父子两个人,提着筐子,将这些小苗拔出,挑到水田里种植。
这些小苗在水田里,用手握着,用水涤荡根部,然后在轻轻种下。
就是要趁着这芒种的节气和时段啊,将它们分散种植在水田里。
为什么要趁芒种呢?
因为芒种时段,潮湿多雨,这些小苗移植,不会因为干旱损害根部,而随着种植下去,会迎来一段多雨潮湿的天气,正好给秧苗最大程度的适应,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也会带来秋天良好的收获。
所以最懂植物的是农民,最辛苦的是农民,最智慧的也是农民。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南宋 · 陆游《时雨》
老年的陆游,已经不能下地种田,但是在芒种节气,他冒雨也要去田间看看,
因为天气虽然下着雨,但是田野里到处都是插秧的人。
家家都在用新麦煮饭,犒劳田间作业的男人和壮丁,处处都有山歌和劳动歌声。
陆游转了一圈,回到家中也还高兴。看什么都顺眼。
这是太平年啊,人人安居乐业,辛苦劳作,我简直像回到了古代传说中的虞唐时代。
如果你在农村看到广袤的水田里,插秧劳作的盛况,你也会像陆游一样有着深处其中的那种田园美好。
虽然南宋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最终也因为元朝的铁蹄入侵而亡国。但是正是这热爱土地的一代代农民,以坚毅和勤奋固守家园,让人远离战争的恐惧,并在战争之后,世代坚守,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其中最古老广泛的农耕文明和文化,得以绵延流传。
我写到这里,不禁感叹,是中国的农民,撑起了浩瀚的历史,是中国的田园,强大着中国梦。
“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南宋 · 韩淲《芒种 其一 》
这是写的农民在芒种节气插秧的辛苦和勤奋。
芒种多雨,但是正是这多雨,正好插秧。迎着雨下地干活。
挑着装满禾苗的筐子,行走在泥泞的田埂和水田当中,水和泥,拍打着身体。
而农民专心致志的分段分行插秧,一直从田中,退到田岸。
背篓中有种不完的秧苗,夜色来临,他们也浑然不觉,仿佛根本不知道饿和疲惫。
要赶在这好雨当中,尽快在几天之内,将秧苗全数插在田里。有人日以继夜,披星戴月,甚至冒雨劳作。
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怕耽误了农时。春种秋收,最爱自然的雨露,滋润禾苗,赐予丰收,过了这一天赐的时段,面对干旱,人们会更辛苦。
农民们都是天文学家,自然学家,践行家,用智慧和血汗换回丰收。
“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
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清 · 胤禛《耕图二十三首 其十 插秧 》
古代的农业,也讲究集体和合作。
当插秧的旺季到来之时,村落会组织劳力,集体插秧,举行劳动竞赛,锣鼓齐发。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整合了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水田都种植上秧苗,其中也惠及一些贫困的劳动力缺乏的家庭。当然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这种作业方式非常古老而有效,在水稻种植的区域,几乎是历代传承。
时间到了芒种,这是农民插秧的季节。
你看,那插过秧的水田,秧苗齐齐整整,远看秧苗倩影芊芊。
这是形同秧苗最美的句子,通常倩影芊芊是形容青春美女的,但是用在这里毫不违和,相反十分贴切。
这些齐整的秧田是怎么来的呢?
来看,这一大队插秧的人,齐听号令,闻鼓而作,齐心协力,在阳光下插秧,汗水,勤劳,竞技同时展现。
等到无限的水田都插满时,时间才是上午,已经可以收工了,可以看太阳明晃晃照在齐整的秧田里,看见太阳缓慢行走,给与这些土地植物以悠远的沐浴和温暖。
芒种芒种,一个古老而活力生动的节气。
那插下的秧苗,秋收万谷,都从这最辛苦的夏作来。
我爱农民,我爱田园,我爱芒种。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