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在忙碌中忘却了内心深处的梦想。然而,77 岁的陈有银老人却用一场长达一个月的骑行,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这位退伍老兵失联一个月做出这样的壮举呢?
一、梦想的力量无穷:陈有银老人来自西安的一个小村庄,当年在部队时,老连长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汉的大、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以及毛主席诗词对它的赞誉,让陈有银对武汉长江大桥充满了向往。复员后,尽管被生活的重担束缚多年,但梦想始终未灭。于是,在那个阳光初照的 8 月 8 日,陈有银老人踏上了他的圆梦之旅。他骑上共享单车,带着简单的行囊和 1400 元钱,沿着 312 国道出发了。这一去,便是千里征程。
二、对青春岁月的缅怀:陈有银老人曾在开封当过空降兵,那段军旅生涯是他青春的重要部分,和战友们一起训练、生活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当他骑行到开封,看到曾经的 “老连队” 有了新的营地和训练设施,心中感慨万千。这种感慨既是对部队发展变化的感叹,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和曾经战友们的怀念。他在寻找武汉长江大桥的过程中,也是在寻找曾经的青春记忆,那些和战友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成为了他心中珍贵的回忆。
三、战友离世的触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有银老人发现同乡的 29 个战友已 “走” 了十五六个。战友的离世让他感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也让他更加珍惜曾经的战友情谊。这些离世的战友仿佛在提醒他,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做,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他决定骑行去看武汉长江大桥,这也是对战友们的一种怀念和告慰,他想带着战友们的那份期待去看看他们曾经谈论过的地方。
骑行的日子充满了艰辛。老人每天迎着朝阳出发,背着落日的余晖寻找歇脚之处。饿了,馒头就是他的美味佳肴;渴了,路边的自来水也能解渴。他骑行在不同的风景里,从西安的熟悉街头,到潼关的古老关隘,再到三门峡的山水之间。每一段路都是汗水与坚持的见证。在旅途中,老人遭遇了各种恶劣天气。烈日下,柏油路面散发着滚滚热浪,烘烤着他的身体,但他依然奋力前行;风雨中,他没有躲在屋檐下等待雨停的安逸,而是在风雨的洗礼中继续赶路。夜晚降临时,没有舒适的床铺,他只能在马路边席地而睡,繁星作伴,大地为床。
经过漫长的跋涉,9 月 5 日早晨,老人终于抵达武汉。然而,由于没有智能手机导航,面对多座长江大桥,他有些迷茫。但他没有放弃,凭借着问路的方式,从北向南,逐一探寻。当他终于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之上时,那座在心中珍藏了几十年的大桥就在眼前。他的手轻轻抚摸着桥栏,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心中满是感慨。这座大桥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是他用毅力和勇气换来的珍贵成果。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老党员,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国家的热爱。在骑行过程中,他坚持不麻烦国家,要自己骑车回去,这种觉悟和精神也是受到了战友们的影响。他对战友的怀念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战友们精神的传承和延续。陈有银老人的骑行之旅,是对年龄与梦想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梦想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珍贵。他的坚持、毅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内心。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或许也应该像陈有银老人一样,勇敢地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不轻易放弃,向着心中的那座 “大桥” 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