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苑】杜亚录〡我大的故事

丝路说社会 2025-02-16 22:48:47

2025年元旦前很早就做了规划,全家人一起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回兴平赵村老家过春节的美好憧憬。临出发前三天,因故必须得调整计划,索性孩子们也大了都懂事,最终忍痛把非常难得的春运火车票,作了退票处理。仅仅保留了我大的卧铺火车票。

我大到兴平老家是腊月二十二午饭前后的时间。二弟全家自驾到老家在当天夜里。从这天起到今天,每天晚上20:00左右,都是我和我大煲电话粥的时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事。开始几天,媳妇儿说我,哪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啊!天天电话天天说…直到后来,每天到了晚上20:00左右,媳妇都提醒我:和咱大电话时间到了。

1983年兴平县人口普查,老家赵村乡是兴平县唯一人口超过1万人的人口大乡。原来赵村有19个生产大队,分成赵一村,赵二村,赵三村,赵四村,赵五村五个村。我大说,现在乡上统一规划,五个村合并成两个村,叫赵南村,和赵北村。我家被划归到了赵北村了。

记得28年前我离开老家的时候,那会叫兴平县,还是赵村乡,现在是兴平市赵村镇了,对了,我大还说,这次回家,春节期间还在赵北村村民委员会,办理登记了60岁老人老年凭证,说办理登记了,村里面一个月会发放大概50还是100快钱的老年补助,我大挺高兴的。我听着也很高兴。赵村镇,就是比赵村乡好,不一样,赵北村,就是好!不一样!

我大还说,国家南水北调大项目大工程,径直穿过赵北村200多亩地,镇上组织力量,动员大会,都盼望着赵村,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自老娘走了以后,兄弟姊妹几个统一的意见就是,不把老爸一个人留在兴平老家,必须带上老爸。到南京也好,到宁波也好,到上海也好。直到2020年6月份,我大才开始了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

除了早几年口罩影响,我大几乎每年春节,态度很坚决必须回兴平老家过春节。说我舅,我姨妈,我几个姨,我二爸,三爸,四爸,五爸,大姑,二姑,三姑,还有小姑姑…我们兄弟姊妹都很配合。大伙每年春节只要回家,无论是谁,都是分工明确,分别完成我大的心愿。

那年口罩年,依稀记得我大在上海过春节的点滴…也是腊月二十九大清早,我大一进家门,拎回来整捆的大葱,整捆的韭菜,还有一大豆腐,五花肉,粉丝…喘着粗气说买菜的人很多。卖菜的说便宜了。这能包包子,那个包饺子很好…结果看到我大买回家那么多肉和菜,我还行,我媳妇儿瞬间石化了,不会说话了都。转身把我拉屋子里,对我疯狂的输出了好久。

还是媳妇儿出面和我大心平气和的谈话,语气里很是不屑,说买菜买得太多了。就记得媳妇说这太多那太多,说了N多遍。说门口就是超市,年三十初一早上,都能很方便的买到菜。不用一次性买那么多。少买一点吃完再买,顿顿新鲜…我大默默的听着,吧嗒吧嗒的抽着口烟,只回了一句:整捆买,价钱便宜啊!还表示你们都不会买菜,还说过年了么,年货你肯定得准备啊…

20亩见方的园区大院里,左邻右舍楼上楼下有8家规模不一的公司入驻。我除了自己工作几乎不和外界打交道。我大在这里就不一样:晚上看看门,白天搞搞厂区卫生,完了骑上小电驴厂区巡个逻,和这家聊聊天,和那家拉个家常…没过多久,右邻居老板是安徽人,左邻居老板姓孙,后面那家老板是江苏南京人姓马,他爸是属龙的,他儿是属鸡的,二楼那家老板,是做空调的,他家大女儿在南京读大学,…

我给孩子们讲了我大的故事,孩子们说:爸爸爸爸,爷爷真是个超级社牛啊!我给媳妇说了我大的故事,媳妇说,咱大这个情报工作,做得好棒啊!我说哪有什么情报,咱大就是爱热闹,和陌生人说话,普通话虽然讲得很普通,那叫陕西普通话。但是在上海,大家都一样吧,普通话里多少都夹带了点难舍的家乡味,人情味。

好几个春节都是我大节前回兴平老家。春节后再回上海。很多个春节前,都是我带着媳妇儿娃娃们,全家回兴平老家。春节后再回上海。

孩子们也快开学了,整个寒假在上海都在家,寒假作业都挺认真,也看了哪吒二,也逛了好多地方。媳妇上午已经买了五花肉,准备了手工空心面。说咱大今天兴平坐火车,明天到上海,明天晌午做臊子面。欢迎我大回上海。

【作者简介】

杜亚录,陕西兴平娃,旅居上海。平常工作之余,喜爱写点文章。

​​

0 阅读:0
丝路说社会

丝路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