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都有"失心"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身体上的疾病及灵病。
而《心经》能帮人们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我,摆脱生活中的烦恼及不安,开启般若智慧。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都有抄写《心经》的习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心经》的第四句说:“度一切苦厄”。
对于这句话,还是相当容易理解的,意思是超越一切苦难,摆脱苦难。
佛教将修行的境界划分为小乘、大乘和圆满,我们所处的尘世是“此岸”,而菩萨和佛的境界则是“彼岸”,彼岸只有修行到了圆满境界的人才能自由出入。
“度”可以理解为普渡众生,佛教认为,自我证悟只是小成,要大成就必须帮助他人证悟。
如果想要修成正果,就必须度化更多的人,从此岸的大千三千世界,走向彼岸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种“度”体现了修行者的慈悲和智慧,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让自己得到涅槃,而是发愿所有众生都能摆脱苦海,从而证悟,实现修行的圆满,进入彼岸。
普度众生是因,到达彼岸是果。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修行者那样的大爱心。
因此,“度”也可以理解为“自度”,即自我救赎或自我修行,帮助自己,摆脱自己的束缚,相当于只是修小乘,
“一切苦厄”指的是人生中所经历的烦恼和困苦,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等。
这些苦难大多源于人们的执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导致内心无法平静,无法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而《心经》中的“度一切苦厄”,就是帮助自己修行,领悟世间真谛,帮助众生超越的方式,从而“照见五蕴皆空”,摆脱一切烦恼和困苦,达到涅槃重生的圆满境界。
可见“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怎么做才能“度一切苦厄”呢?
很多修行者,其实早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1、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具有因果关系。
“照见五蕴皆空”,是要人们通过修炼,开启智慧,领悟“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本质是空。
所以,“五蕴”并非永恒不变、长久存在的,而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感知到的瞬间感受,是人们对事物当下的认知。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摆脱对“五蕴”的执着,从而摆脱烦恼和苦难,终获极乐。
2、修行
修行并不是要你成为佛教徒。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在这段漫长而又短暂的修行之路上,人人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
如果你能够以人为镜,坚守本心,直面困难,洞察、领悟到事物的本质,看清世界的真相,同样可以摆脱烦恼和困苦。
3、培养慈悲心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认为慈悲心是度化众生、降服魔心,消除苦难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培养慈悲心,就要在心上修,在事上练,心怀善意,严格要求自我,宽以待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善行德,帮助他人脱离困难,消除他们的烦恼,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这样,怀有慈悲的心肠,去参透生存的本质,领悟自然规律,去度人度己,就能修炼到平静的内心,能“度一切苦厄”,摆脱一切烦恼和困苦,达到涅槃重生的圆满境界。
用户15xxx94
南无阿弥陀佛
无我利他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重生
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