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守护“东方宝石”褐马鸡的幸福家园
11月5日,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投喂养护的褐马鸡。 耿辉 楚紫辉摄
褐马鸡,中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宝石”的美誉。
11月4日,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张家口蔚县的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救助中心,记者初见褐马鸡时就被它的“颜值”倾倒:灰黑色的头颈,绯红的脸颊,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仿佛一对白犄角。
在褐马鸡成双排列的尾羽中,有一对格外纤长,尾端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蓝色的光泽。“这对尾羽被称为‘马鸡翎’,是褐马鸡的显著特征之一。”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技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忻富宁说。
褐马鸡生性勇猛,在我国古代,“马鸡翎”常被用作官员盔帽的装饰。“为了获得美丽的尾羽,褐马鸡曾长期遭受捕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忻富宁介绍。此外,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褐马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种群延续岌岌可危。
1983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成为重要保护对象。
“褐马鸡善奔走,不善飞翔,长年生活在海拔1000米到23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里。它们白天游走于灌草丛中,晚上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忻富宁说,小五台山最高海拔为2882米,保护区内植被群落类型多样、垂直分布带谱显著,为褐马鸡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
褐马鸡的活动区域随季节而变,夏季攀爬到海拔较高的区域觅食、繁殖,冬季则迁移到海拔较低、食物充足的区域。为确保其野外种群及栖息地安全,保护区采取禁牧、禁采、禁猎、禁毒、禁非法入山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五禁两防”措施,全年全域封山管控,减少人为活动对褐马鸡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同时,保护区严格落实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建立管理中心林长包管理区、管理区林长包管护站、护林员和执法员包林区的管理体系,层层压实责任,持续开展巡护巡查。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区时的54.9%提高到现在的78.4%,野外褐马鸡的数量也由10年前的2000只左右增加到2600多只。”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党委委员张爱军说。
为提高褐马鸡的人工繁殖成功率,管理中心近年来积极探索人工繁育技术,2015年成功实现抱窝鸡孵化和育雏,2017年实现褐马鸡亲鸟孵化和育雏,2021年实现使用孵化箱孵化和育雏。目前,保护区救助中心共人工繁育褐马鸡41只。
“在此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对今后褐马鸡的扩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张爱军看来,保护褐马鸡及其栖息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将在守山护林的同时,继续开展褐马鸡的监测、保护和人工繁育等工作,全力守护好褐马鸡的幸福家园。(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