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作为《水浒传》中最终的一个人物之一,施耐庵也是费了很多笔墨。
他出场比较早,而且占用的篇幅也比较多。
施耐庵更是用一个个故事尽可能来把鲁达这个人物性格描述明白。
比如:
嫉恶如仇——拳打镇关西
洒脱随性——五台山出家
动说姻缘——大闹桃花村
.........
在一个个故事中,写的最好也最值得一读,而且能够看出鲁智深后来成佛的根源的就是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这一回,我为鲁智深总结了四个词:
真实、随性、平等、自由。
在聊鲁达之前,我还是想先说一说金老汉父女。
首先说在这对父女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的那种“真善”。
金老汉见到鲁智深说了这样一句话:
金老倒地便拜,鲁提辖道:“老人家,如何恁地下礼?折杀俺也。”金老说道:“恩人听禀,前日老汉初到这里,写个红纸牌儿,旦夕一炷香,子父两个兀自拜哩。今日恩人亲身到此,如何不拜。”
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内心中的朴实与善良。
同时也能看到底层妇女地位的低下。
金老汉父女两人在鲁智深的资助之下,他们逃走了。
按照老汉所说,他们本来是打算回到东京的,因为怕郑屠的人追来,所以改往北逃(可见金老汉也是有一定智慧的),最终在代州的雁门县遇到了京师古邻。
在这里,经过古邻的介绍,他的女儿金翠莲做了当地赵员外的外宅。
外宅在古代来说是没有低位的,是不能进入男主人家庭的,只是男主人养在外面的一个女人而已,身份连妾都不如。
书上也说的很明白,金翠莲住的地方离赵员外家有十几里的距离。
虽说做了赵员外的外宅,吃喝是不愁了,但等她人老珠黄那一天该怎么办呢?
本来就是一个外来户,又是一个弱女子,而且又当了一个外宅,就算赵员外死了,她都分不到一丁点家产。
想想她以后的人生,总让人有点唏嘘。
接下来就要好好聊聊鲁智深了。
他在五台山的一切行为说明了——长在高深寺院,遵守佛门清规,你永远成不了佛。
有人看到这句话,觉得我这是在放屁。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你看看西游四徒,再看看济公活佛就能明白我说的对不对了。
唐僧在取经之前已经是三藏法师了,这地位可不低。但他一样还是个和尚,并没有成佛。
唐僧是如何成佛的?
对的,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各种考验成佛了。
在这一路上,唐僧经历了有风雨,有严寒,有酷暑,有团队合作,有团队猜疑,有动过儿女私情,也生过佛家的贪嗔痴等等。
可以说,让他成佛的是这八十一难,而非最终所取到的什么真经。
试想一下,唐僧最终把真经带回了大唐,大唐还能再出一个唐三藏么?
答案是,肯定不能。
不历经各种苦难,就算背会经书,生在佛门清规之下,这一生也成不了佛。
看看鲁智深这一生,他行过善,也动过恶,杀过人,也杀过生,喝酒吃肉更是经常。正是这一次次磨练最终让他成了佛。
鲁智深刚一上山,长老就说他正果非凡,那么他的佛性来源于哪里呢?
其实鲁智深在五台山上的各种操作足以证明了他的佛性来源于此。
第一,足够洒脱。当赵员外说让他出家当和尚时,鲁智深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从提辖,到逃犯,再到出家为僧,从没有看到过鲁智深对于选择上有过摇摆不定的态度,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第二,足够的真实。当长老为他剃度时,只剩下周围髭须没剃时,他却说:
“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
这是鲁智深真实的想法,而周围的和尚却大笑不已,他们在笑鲁智深的憨,却没想到这才是一个人的真。
当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时,因他不知道该答“是”、“否”,所以总是回答:
“洒家记得”
众僧再次大笑。
他从不坐禅,而且总是横罗十字睡觉,同时总是用荤腥了调戏和尚。最过分的是他拉屎撒尿总是在殿后解决。
智深见没人说他,到晚放翻身体,横罗十字,倒在禅床上睡。夜间鼻如雷响,如要起来净手,大惊小怪,只在佛殿后撒尿撒屎,遍地都是。
他剃着光头,穿着僧衣,住着寺庙,却总不以自己这些行为感到过羞耻。
我看到很多书友对鲁智深的这些行为感到不解,骂他粗鲁、荒唐。
单单从行为上看,鲁智深的确该骂,但从行为背后,却能反映出他的真实一面。
佛门自诩为清静之地,但自从鲁智深到山上来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首先是嫌弃。
只见首座与众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恰似贼一般。”
接着是排挤。
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同时还生过恨。
众多职事僧人围定长老,告诉道:“向日徒弟们曾谏长老来,今日如何?本寺哪里容得这等野猫,乱了清规。”
所以说佛门之地早已不是什么清静之地,只是一个让众僧吃斋念佛混日子的场所而已。
自从鲁智深上山之后,众僧每天都是想着如何赶走鲁智深,并没有让读者看到他们作为佛门弟子身上的“思己过”,“存心诚厚”的品质。
所以在大殿上喝酒吃肉,拉屎屙尿和在外面其实是一样的。
因为佛已不是真佛,寺也不是真寺。
第三、关于平等鲁智深在街上打造兵器,店家说了这么一句话:
待诏笑道:“重了,师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师父如何使得动。便是关王刀,也则只有八十一斤重。”
而鲁智深这样回答:
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这是他对平等的执念。
在他眼中众生才是平等的。
于是才有了他嫉恶如仇的个性,去拳打镇关西,去拆山门,打金刚。
他的这行行为早已惹怒了众僧,唯独长老看的明白。
自古天子尚且避醉汉,何况老僧乎?若是打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盖。这个且由他。”众僧道:“金刚乃是山门之主,如何把来换过?”长老道:“休说坏了金刚,便是打坏了殿上三世佛,也没奈何,只可回避他。你们见前日的行凶么?”
看了这段话,不得不赞叹,长老的确是个高人。
就像长老所说,旧了可以换,坏了可以修,都不是多大的事,如果心已乱,那么就彻底与佛家无缘了。
活佛济公出家时,你会发现只有他一个和尚天天往外跑,又是喝酒,又是吃肉,遇到不平事总是伸手帮一帮,从没见过他念佛吃斋。
而寺庙里的那些和尚呢?一个个等到圆寂那一天也没成佛。
所以一切关键在于心,而非所谓的清规。
看过鲁智深,你会发现,此人从来没有后悔过。
打死郑屠就跑,说当和尚就当和尚,说落草就落草,一生过得潇洒自如,就连知道自己要圆寂了也是乐呵呵的。
这就是自由。
运用到我们普通人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
只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其实很多小的是是非非都是过眼烟云,没必要为它纠结。
现在城里人都过得心累,其实让自己累的反而是自己。
只因为想的太多。
就像鲁智深和济公在佛殿吃狗肉一般,换做其他人,先不多佛祖原谅自己了没有,先是自己不能原谅自己,最终越活越累。
人在世,只有学会放下才能得到更多,这就是佛家说的“有既是无,无既是有”。
本人纯粹一个水浒爱好者,以上观点也只代表我个人。
下一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