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人跟你说:"嘿,咱造艘水泥船吧!"你八成会觉得这人在开玩笑。
不过别笑这事儿在上世纪还真就火了一把!
1974年一艘名叫"古田号"的水泥巨轮横空出世,一口气能装3024吨货,从福州到上海的首航简直美得冒泡。
但谁能想到这位"巨无霸"创下世界纪录没多久,水泥船就人间蒸发了。
这是咋回事呢?且听我道来。
既然提到了"古田号",那咱们就好好聊聊这艘了不起的大家伙。
它不光是个庞然大物,更是咱们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
要说它有多牛连外国专家都直呼看不懂,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于给咱们中国人狠狠地长了把脸。
你敢想象吗?一块块水泥砌成的大船,居然能在茫茫大海上稳稳当当地航行3000多公里。
在那个年代水泥船可是咱们的交通主力军。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但凡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水泥船忙碌的身影。
像山海关、黄海船厂和中华厂这些响当当的船厂,天天都在捣鼓这玩意儿。
这些船可不挑活儿,今天给你运煤炭,明天就能帮你拉建材,简直就是水上的"多面手"。
说到"古田号"的首航,那可真是惊心动魄。
想想看一艘水泥做的巨轮,顶着全国人民的目光,从福州出发一路向北。
船上的每个人都提着一颗心,生怕出点啥意外。
但是"古田号"就是这么给力,硬是一路平安地抵达了上海。
这下可好不光是国内,连国外的专家都坐不住了。
都说不可能的事情,让中国人愣是给整出来了!
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仅创造了世界纪录,更为当时的水泥船建造技术打了个漂亮的广告。
一时间水泥船成了那个年代最火的"网红",谁见了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句。
当时的航运界可热闹了,各个港口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水泥船排着队等着装货。
说起水泥造船这个点子,还真得先给法国人道个谢。
1848年一位叫J.L.兰波特的法国工程师就玩出了新花样,整了第一艘水泥船。
不过说实话当时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居然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成了救命稻草。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可真是处处都需要钱,处处都需要船。
但你猜怎么着?全世界的钢产量有1.896亿吨,到咱们这儿就剩60万吨了。
这数字往那儿一摆,简直是让人望"钢"兴叹啊!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眼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
咱们水泥产量可是有685万吨呢,这不就是现成的材料吗?
但当时还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毕竟谁见过水泥还能浮在水上?
为了证明这事儿靠谱,咱们的工程师们可没少下功夫。
跟打了鸡血似的,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不断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国内第一艘四十马力的水泥船终于问世了。
这一下可了不得,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最初的5吨小船开始,到后来动不动就是四五百吨的大船,这发展速度简直比火箭还快。
说起水泥船的优点,那可真是一箩筐。
首先便宜得让人笑出声,比钢船造价低了大半。
其次这玩意儿特抗造,海水腐蚀?完全不在话下!
就算是不小心撞了,也就是补点水泥的事儿,随便找个师傅就能修好。
这不全国的造船厂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争先恐后地开始造水泥船。
每个厂都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水泥船做成艺术品。
当时的情景就跟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样火爆。
可惜啊再火的网红也有过气的一天,水泥船也不例外。
就像一个悲伤的预兆,"古田号"这个创造奇迹的大个子,首航之后就再也没出过远门。
说到底还是水泥这个材料自身的问题给埋下了隐患。
你想啊石头做的船,吃水肯定比钢船深得多。
船越大这个问题就越明显,就像穿着大头鞋走路,走得越远越累。
更要命的是遇到恶劣天气,这些水泥巨兽就开始显露出它们的"笨重"本性。
一到大风大浪船员们的心就悬到了嗓子眼儿。
这种提心吊胆的感觉,谁受得了啊?
慢慢地各地开始报告水泥船事故,一个接一个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
到了2004年连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都看不下去了。
"对不起水泥船免进!"这道禁令可以说是给水泥船判了死刑。
这一禁可不得了,直接给水泥船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各地船主纷纷转投钢船的怀抱,水泥船渐渐地沦为了"过气网红"。
到了2013年你就算打着手电筒去找,也很难在全国的水运市场上看到水泥船的影子了。
其实说白了还是安全问题压倒了一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年能接受的风险,放到现在就显得有点太任性了。
安全问题终究成了压垮水泥船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回头想想还真有点舍不得。
毕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可是帮了咱们大忙了。
说它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一点都不为过。
就像是爷爷奶奶年轻时穿的蓝布工装,虽然不是最时髦的,但却是最实用的。
从1848年兰波特的第一艘实验船,到1974年威风凛凛的"古田号",再到2013年的最后告别。
这165年里水泥船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历史使命。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在最艰难的时候撑起了一片天。
虽然现在的码头上早已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但那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就像老一辈人常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说起来水泥船的消失其实挺符合自然规律的。
就好比我们不会再用黑白电视看春晚,也不会骑着自行车去万里长城旅游一样。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些老物件注定会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
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它们心怀感激。
毕竟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发明,铺就了今天"完美"的道路。
所以为什么这个"既载重、又省钱"的发明最后会消失呢?
答案或许就藏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是它不够好,而是时代变得更好了。
让我们向这位功成身退的老前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