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苏联飞船返回地球,打开舱门却发现三名宇航员已经死亡

史在没有弦 2024-11-10 01:50: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冷战时期,苏美两国为了证明各自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于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航天领域,苏联急于展示其技术突破,忽视了安全问题,匆忙推进空间站建设。但在首次向空间站发送宇航员的计划中,因为准备不足而失败,导致三名宇航员在返回途中不幸丧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宇航员的不幸牺牲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二战尾声的1945年,当苏联的庞大军力包围了柏林时,德国的统治时代似乎已注定结束,德国政府并未放弃,他们几乎是绝望中的反抗声音:“我们的V2火箭弹还未用尽,战争尚未结束!”V2,这种最早的弹道导弹,拥有数百公里的射程,在当时那个以传统战术为主的年代,显得格外先进且难以拦截。

V2的设计者冯·布劳恩,他的作品在战争中并未完全转化为胜利的工具,但在战后太空探索中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战争结束后,美国立即行动,派遣专家团队寻找布劳恩,最终将他及他的团队带回美国。虽然苏联也有类似计划,但只能带回一些零散设备和资料,棋后一着。

冯·布劳恩在美国的生活起初并不是焦点。美国政府考虑到他的纳粹背景,未能立即重用,而是将他安置在大学进行火箭技术的教学。与此同时苏联未能得到布劳恩,但他们的野心并未因此减弱,他们开始在国内寻找火箭技术专家。数年努力后,苏联在西伯利亚的一处监狱中发现了科罗廖夫,一个自1930年代便开始研究火箭的科学家,尽管曾因政治罪名被监禁。

科罗廖夫从监狱释放后,迅速投入到苏联的导弹与火箭研究中。1947年他研发了R-1导弹,这是全球首个能够实现弹头与火箭分离的导弹设计。在接下来的八年中,科罗廖夫领导的团队开发了R2至R7系列火箭导弹,其中R7洲际导弹一经亮相便使全世界认识到苏联的火箭技术已大幅领先。

科罗廖夫的梦想不只限于制造导弹。他渴望人类能够征服宇宙,自由地在太空中航行。1957年,他的团队成功发射了史泼尼克1号卫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将物体送入地球轨道。随后的月球探测计划同样领先全球,月球1号探测器成为首个进入月球引力场的人造物体,而月球2号和月球3号分别首次抵达并拍摄了月球的正反两面。

1961年,科罗廖夫的努力达到了顶峰,他设计的东方一号飞船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太空飞行。随着苏联在太空领域的持续领先,美国感到巨大的压力。在无奈之下美国最终决定启用布劳恩的专业知识,布劳恩被正式纳入美国航天计划,进行紧张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为了重新夺回太空竞赛的领先地位,1971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个太空站“礼炮1号”,标志着人类在太空永久居住的新篇章。接着,苏联安排“联盟10号”进行对接任务,但只实现了部分成功。

不气馁的苏联随即在1971年6月6日发射“联盟11号”,计划完全成功地对接“礼炮1号”,并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站。此次任务要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还意在展示苏联在太空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三名宇航员在“礼炮1号”中完成了为期22天的任务,期间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其中包括对太空中材料性能的测试和生物实验,增加了对太空长期居住影响的理解。

特别的是,试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在空间站里庆祝了自己的38岁生日,这成为了他在太空的独特记忆。6月29日,满载成就感的宇航员们返回“联盟11号”,准备返回地球。

地面控制中心已经为他们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返回过程中,尽管航天通讯不稳定是那个时代的常态,但宇航员们在进入大气层后的沉默异常地长。最终“联盟11号”精确降落在预定地点,看似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任务。可当迎接队伍打开舱门时,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三名宇航员已在返回舱内死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三个人死亡的呢?

在1965年,飞行工程师沃尔科夫,曾在“联盟7号”任务中担任要角,他的经验为此次“联盟11号”任务增添了宝贵的资本,剩余的两名队员却是首次踏入飞船,同时整个组合缺乏对接实战经验,这无疑加大了任务的风险性。

在任务启动之际,大量观众聚集送行,他们为即将远航的宇航员们欢呼,也为他们拍下了进入飞船前的最后影像。他们没有穿上笨重的太空服,因为“联盟11号”的舱内设计仅适用于两名宇航员,却需要容纳三人,这一设计缺陷迫使他们必须放弃穿戴太空服以节省空间。

这种紧急的决策,最终导致了三位宇航员的悲剧性牺牲。任务初期一切按计划进行,他们于6月7日与“礼炮1号”成功对接,展开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设备维护工作,他们的表现超出了预期,完成了超过100个科学实验,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太空影像,这些成果不仅为人类的月球探索揭开神秘的面纱,也为后续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名宇航员因其在太空的成就而被铭记,他们为苏联赢得了太空竞赛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确立了苏联在国际上的科技影响力。就在任务即将圆满完成,宇航员们准备返回地球之际,一连串未预见的技术故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6月29日晚,三名宇航员正准备结束他们的任务,而在服务舱与返回舱分离过程中,一个设计缺陷引发了灾难:原本应该分阶段触发的爆炸螺栓同时引爆,导致返回舱阀门意外松动,形成了微小的开口。

在太空的极端环境中,这样的小开口足以造成致命的后果。舱内的气压在短短几秒内骤降,三位宇航员几乎未能反应,就遭遇了严重的身体伤害。由于他们未穿太空服,身体直接暴露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致使他们因为气压失衡而遭受致命的肺部和血管破裂。

在外太空的极端条件下,即便是微小的裂缝也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几秒钟内,舱内气压急剧下降,由于宇航员没有穿着舱内太空服,他们的身体直接暴露于近乎真空的环境中,导致急性缺氧和体液沸腾。这一悲剧不仅为苏联航天计划敲响了警钟,也促使全球航天界重新审视并加强了太空任务中的安全措施。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航天界制定了新的安全规则,要求所有宇航员在任务的上升和返回阶段必须穿着专门设计的舱内航天服。这种航天服配备了生命支持系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维持宇航员生存,直到安全返回地面。

舱外航天服的设计则更为复杂,它要确保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全面安全,包括防护高能辐射和太阳风的侵袭,还需要支持宇航员在进行外舱活动时的各种操作。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代表了航天服技术的进步,而美国尽管舱外航天服使用了数十年,但其维护和升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联盟11号的三位宇航员悲剧性的牺牲,虽然令人痛心,但他们的失去并非毫无意义。事实上这起事件成为了促进苏联航天安全措施改革的关键转折点。在这次悲剧之后,苏联航天机构深刻反省了飞船设计与航天服使用的重要性。原本为了节省空间而忽视宇航员安全的设计理念被彻底改变。为了确保宇航员的安全,苏联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

调整了航天员配置,将常规的三人飞行任务改为两人执行。这一调整不仅为宇航员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穿戴宇航服,也降低了舱内的拥挤程度,为宇航员提供了更为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一政策持续实施,直至新型飞船设计投入使用,这些新飞船拥有更宽敞的舱内空间,允许宇航员更自由地进行操作。

苏联制定了新的安全规定,要求宇航员在执行任何复杂的飞行阶段之前必须装备并穿戴好宇航服。这项规定成为了执行任务的强制性要求,旨在为宇航员提供更多的自救时间,防止类似的意外再次发生。

为了应对潜在的紧急情况,苏联还对返回舱的安全设施进行了升级,包括安装了快速加压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在舱内压力突然下降时迅速恢复正常气压,飞船也配备了额外的氧气瓶和氮气瓶,以备不时之需。

通过这些举措,联盟11号航天员的牺牲推动了苏联航天安全技术的显著进步,增强了后续任务的安全保障。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任务成功率,也保护了无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从而确保了苏联航天计划能够在更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一系列变革体现了从悲剧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宇航员生命安全在苏联航天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

这次悲剧的发生是苏联太空探索史上的一次沉痛提醒,从那时起国际航天社区共同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在任何发射或返航任务中,宇航员必须全程穿戴宇航服,航天器的返回舱设计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其安全性能,有效避免了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这场事故后全球航天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加强了对飞船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考验。这些努力不仅减少了故障率,也显著提高了任务成功率,为未来的航天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苏联为这三位不幸的宇航员举行国葬时,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人类航天事业的代价与成就。这不仅是苏联的悼念,也成为了全人类对于探索未知的共同哀悼和反思。每一名宇航员背后的牺牲和勇敢,都是人类历史上向未知领域不断进发的痕迹。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对于那些铺平了技术创新之路的航天先驱,我们应当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向着宇宙的深处探索。

参考资料:

杜骏豪文.壮烈的丰碑——礼炮1号空间站与联盟11号载人飞船[J].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23.

吕殿君.英雄悲歌——"联盟11号"的故事[J].军事文摘, 2018, No.424(16):44-47.

0 阅读:163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