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古人的这三种智慧,关键时刻能救命

楚然谈情感 2024-05-13 07:34:37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关键时刻能救命

《资治通鉴》中记载,巨鹿之战中,项羽果断地将渡船沉于水中,砸碎做饭的锅灶,激励士兵们带着仅够三日的口粮,以坚定的决心与秦军血战到底,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便是“破釜沉舟”的典故。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确实令人钦佩,但他的失败也警示你我,仅有勇气和决心是远远不够的。

他过于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对贤能之士心存嫉妒,难以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使得他周围充满了矛盾,无人能够真正助他一臂之力。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应明白,每个人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解。

因此,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就仿佛在借助别人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同时也审视着自己。这样,你的思考才能更加周全,更具高度和格局。

所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避免重蹈覆辙。

二、眼光放长远些,关键时刻能救命

《资治通鉴》中,韩王安的短视决策,竟无意间为秦国的统一霸业铺平了道路。

战国末年,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统一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

这其中,郑国渠的修建无疑是一大助力。

然而,这一水利工程的诞生,却源自韩国的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韩国,作为山东六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地理位置又处于秦国东出函谷、挺进中原的必经之地,韩王安自然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他焦急地寻找着能够削弱秦国,为韩国争取生存空间的方法。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计策——派遣资深水工郑国作为间谍,前往秦国游说秦王修建灌溉沟渠。

这一计划看似巧妙,实则漏洞百出。

郑国间谍到了秦国后,成功游说了秦王嬴政,使秦国决定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灌溉沟渠。

然而,就在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他的“疲秦”阴谋也随之败露。

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郑国国王却表现得异常冷静。

他临危不惧,向秦王嬴政辩解道:“我虽为韩国间谍,但修建的这条水渠,将为秦国带来无尽的利益。我不过为韩国争取了几年时光,而您得到的,将是万世之功。”

秦王嬴政被郑国国王的言辞所打动,决定让他戴罪立功,继续主持修建水渠。

就这样,韩国的阴谋变成了秦国的福祉。

经过数万人近十年的努力,郑国渠终于建成。这条全长三百里的水渠,极大地改善了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使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增。

这也意味着秦国的国力与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韩国则更加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韩王安的短视与郑国的远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本想通过消耗秦国的国力来保全韩国,却没想到这一举措反而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

而郑国则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挽救了自己国家的命运,还为秦国留下了千古美名。

在郑国为韩国争取的几年时间里,韩国本应利用这段和平时期积极备战、积攒实力,但韩王安却毫无作为,白白错失了机会。

而秦王嬴政则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成功地将韩国的阴谋转化为了秦国的福祉。

这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曾说,“风物长宜放眼量”。

意思是目光短浅者,如同井底之蛙,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隅天地。唯有以长远的眼光审视事物,我们才能洞察其本质,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从而笑到最后。

三、高情商的说话艺术,关键时刻能保命

《资治通鉴》中,刘邦问蒯彻:“是你教淮阴侯韩信造反吗?”

蒯彻回答说:“是的,我确实曾经劝说过韩信。但是,韩信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下场。如果韩信当初听从了我的建议,陛下您又怎么可能有机会诛杀他呢?”

在这里,蒯彻并没有直接否认自己的行为,而是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建议,并强调了韩信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才导致了失败。

这种回答方式既显示出了蒯彻的自信,也体现了他对形势的深刻理解。

接着,刘邦愤怒地说:“那就把你烹杀了吧!”

蒯彻赶紧说:“冤枉啊!陛下,我冤枉啊!”

刘邦问:“你教韩信造反,还有什么冤枉的?”

蒯彻回答说:“秦朝失去了天下,就像一只鹿失去了主人,天下英雄都在争夺它。只有那些才能出众、行动迅速的人才能先得到它。就像盗贼的狗对着尧帝狂叫,并不是尧帝不仁慈,而是狗只对着非自己主人的人叫。在当时,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您。而且,天下有很多人都想为陛下您效力,只是他们力量不足而已。您又怎么能把他们都烹杀了呢?”

蒯彻的这番话,首先表达了对秦朝失道、天下大乱的理解,接着将自己比作盗贼的狗,只忠于自己的主人(韩信),并没有背叛刘邦的意思。

同时,他还暗示了天下有很多人愿意为刘邦效力,只是力量不足而已,进一步减轻了刘邦对自己的敌意。

最后,刘邦说:“那就放了你吧。”

从而化解了这场危机。

蒯彻通过巧妙的言辞和机智的应对,成功地避免了被烹杀的命运。

蒯彻明确指出,天下间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勇士不胜枚举,只是他们尚未有足够的力量实现抱负而已。难道陛下您就能因此将他们都一一烹杀吗?

刘邦刚刚坐稳天下,他最需要的无疑是人心归附,以确保皇位的稳固与长久。

为此,他封赏了七位异姓王,包括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和长沙王吴芮,这些异姓王各自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

蒯彻作为异姓王韩信的谋士,他的言下之意是显而易见的:若刘邦此时对他下手,那么天下间那些虽有才华但曾效力于刘邦敌人的智者,将因恐惧而不敢前来辅佐刘邦。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能会引发其他异姓王的猜疑和不安,进而可能诱发他们的反叛。

蒯彻不仅是一个智谋过人的谋士,更是一个深谙人心的心理学大师。

他巧妙地分析了时局,精准地把握了刘邦的心理,使得刘邦无法对他下狠手。

正是凭借这种纵横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高超的说话艺术,蒯彻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

《资治通鉴》,作为“史学双璧”之一,无疑是中国历史编纂的瑰宝。这部由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领衔编纂的编年体史书,倾注了他近二十年的心血。

《资治通鉴》跨越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漫长岁月,总计1362年的历史变迁尽在其中。

这部史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国家兴衰、民生起伏的历史脉络,更深入地剖析了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的得失,以及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经验总结。

同时,它还蕴含了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资治通鉴》被誉为“皇帝教科书”,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阅读它,你将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魅力,受益匪浅。

0 阅读:16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