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墎墩山上的几处墓葬被盗。被盗后的第三天,信立祥从北京赶赴南昌。抵达墓葬现场时,盗洞露出的椁木还散发着香味。信立祥根据封土大小和椁木情况推断,这是一处重要的西汉贵族墓地且与西汉废帝、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有关。
这一年,信立祥先生64岁。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他开始在此地指导墓葬考古发掘工作。当地一批考古人跟随他,对墓葬区域范围进行全面勘探。再到后来,随着内棺开启和墓主玉质私印的发现,墓主被正式确认为刘贺。2014年,信立祥被任命为国家文物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项目专家组组长。 作为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的面貌一直模糊不清,真实形象可能与史书记载大相径庭。而海昏侯墓的成功发掘,向世人重新展示了刘贺的形象。可以说,信立祥是重新发现海昏侯的人。 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在大多数江西考古人心中,信立祥地位极其特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队队长杨军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正是得益于信立祥先生的带领,才让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范式中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没机会和信立祥先生接触的人,只知悉他是一个考古理念超前,业务水平高超的考古学家。而有幸与老先生打交道的人,却会被他风趣幽默、不摆架子的品格气质所打动。可惜的是,以前那些没接触过信立祥先生的人,他们不再有机会,而结识过老先生的这些人,以后只能靠着回忆去思念他。3月26日,也就是一周前,信立祥因病与世长辞,与考古作别,享年78岁。
2015年3月,信立祥先生指导海昏侯刘贺墓槨室发掘。受访者供图
信立祥非常平易近人
1947年3月,信立祥出生于北京。1965年9月至1970年3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河北定县博物馆(现定州市博物馆)工作了两年,又在河北定县县委工作了四年多。 1979年9月,信立祥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考古学泰斗俞伟超。1982年11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 杨军正式与信立祥先生接触是在2002年。当时,34岁的杨军,正在发掘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该遗址的发现源于当地一家公司在改建老厂生产车间时,从水泥路面下挖出的一口古代水井。随着考古队员的抢救性发掘,他们在水井内出土了大量陶瓷遗物,并找到了明代炉灶和蒸馏设施。到最后,埋在明代灰坑下面的元代酒窖得以“重现天日”。 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包括了南宋、元、明、清至民国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的遗存,发掘成果极其丰厚。随即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要把这些成果向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俞伟超汇报。不过联系俞伟超先生,也要费些功夫。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樊昌生思索半天后,就带着杨军去北京找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希望通过信立祥的引荐,与俞伟超先生会面。杨军见到信立祥后,第一印象就是:“他非常平易近人”。 “我记得,那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刚买了辆新车。我和我们所长樊昌生上了车后,信立祥让当时在北京的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王建新当司机,带着我们去找俞伟超先生。”杨军说,那会儿自己才三十多,实属晚辈,初次见到这些专家,避免不了小心翼翼。但信立祥表露出来的亲切感,让自己很放松。 信立祥非常热心,喊杨军“小杨”,告诉他需要什么考古书籍,尽管来考古部借。在信立祥的帮助下,樊昌生和杨军顺利联系上俞伟超先生,并向他汇报了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发掘情况。此后,该遗址获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六大考古发现以及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用“聚落考古”去发掘海昏侯墓 信立祥从小偏爱历史。六七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不少历史书籍。考上北大历史系后,受一些老师影响,加深了他对历史的喜爱。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及恩师俞伟超。俞伟超温文尔雅,满腹学问。在他眼里,老师不仅是大考古学家,还是诗人和艺术家。 毕业后,信立祥随着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做了一些考古发掘。遇到问题时,他会跑到俞老师家中去请教。两人没在家里待着,就围着北大未名湖转,受到老师指点,信立祥内心的疑惑一点点解开。没过几年,信立祥成为俞伟超门下研究生。 信立祥日语尤其好,曾赴日本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进修。1994年至1996年,他受邀至日本茨城大学讲学,出版《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一书,并因此于1996年被日本东京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据杨军回忆,自己第一次与信立祥共事是在2011年。也正是对海昏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的这一年。在海昏侯墓发掘项目专家组成立前,墓葬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杨军都会第一时间把信立祥拉到现场分析指导。 “信老师很忙,因为他手头考古项目多。但我们这边一有问题想找他汇报,他就立马赶来,我总‘逮’着他问。他知识渊博,又诲人不倦。” 杨军说,对于秦汉考古研究,那时他们还都是“小白”。 在信立祥的指导下,大家并没急于对主墓进行发掘,而是对整个海昏侯墓园的区域范围进行全面调查勘探。把遗址内的遗迹按性质予以区分,从宏观上把控墓园内遗迹现象,再具体到个体遗迹的解剖。 这么做,是要厘清墓园内遗存的布局,弄清周边同时期遗存情况,从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特点,这体现的是“聚落考古”理念。这种前沿的考古理念,让考古人眼前一亮。也正是因为这种细致的考古发掘手法,杨军等人在海昏侯墓园东北1000米处,发现了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紫禁城遗址,而这个遗址就是汉代海昏侯国的都邑。 因为这条考古思路,国家文物局对当地发掘海昏侯墓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张建林
编辑/樊一婧
校对/刘军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