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阎锡山去世前,为何留下奇怪遗言:我死后你们不要放声大哭

美丽女子说影 2024-04-14 04:54:26

“我死后,你们不准流一滴泪,更不能有悲伤的表情”

1960年,作为曾就任国民党要员的老人阎锡山看着身边不断抽泣的亲人,已经油尽灯枯的他却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按理说亲人离世本就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亲朋好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更是人之常情。

那这位耄耋老人为何要如此狠心呢?又为何要留下这样的遗言呢?

一、 率性恣肆的“山西土大王”时期

阎锡山晚清出生于山西的一个商人家庭。

1911年,为响应当时的“武昌起义”,太原也爆发了起义活动,这时阎锡山已学成归国,任职为当时山西新军的总教官。

“太原起义”成功后,当地成立军政府,由阎锡山就任都督,由此走上了他“土皇帝”的人生路途。刚开始就职期间,阎锡山事事以百姓为主,制定了“三民政策”,注重百姓的德行、教育、财富的增长,还大力支持农民的农桑事业,一切欣欣向荣。但是没成想,百姓的“好日子”也快要到头了。

在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投向蒋介石的怀抱,并在太原境内大肆捕杀共党,甚至还实行满口为百姓着想的一系列残酷政策。尤其是他所施行的“兵农合一”和“百里拓展”政策,更是戕害了当地大量的百姓。

其中“兵农合一”政策刚一实行,百姓们也纷纷叫好,因为阎锡山给他们画了一张“天大的饼”,他承诺民众会公家出钱让他们免费上大学,并给他们公费建设多家纺织厂、粮食加工厂......

但是真正实施之后,百姓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不仅政府方面征收过多的赋税,军队方面还会强行征兵,甚至以此还衍生出高额勒索民众的情况。

可以说当时惨案频发,有的一家老小人口过多,但没有粮食甚至会易子而食;有的甚至把亲生女儿卖进妓院只是为了换一袋小米……百姓们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除此之外,在阎锡山掌管山西的最后几年,更是采取了令人发指的政策来迫害百姓。

这个时期他不仅急剧扩张他所统领的地域面积;他还下令实施恐怖的反动措施。

如果要是逮捕了疑似共产党的人,阎锡山就会举办公审大会,强行让每户人家至少出一人参与,同时还逼迫他们必须对他们拳打脚踢,如若有人不愿也会被扣上一顶“包庇”、“同伙”的帽子。

更有甚者,阎锡山甚至还公开表示“收拾这些共产党为什么要心慈手软,他们背叛了国家,背叛了党国,现在是他们应有的下场。如果你们这些人同情他们,那你们也是共党,要不然就是敌方派来的间谍。如今举办这个公审大会,这是党国大发慈悲给他们一个赎罪的机会罢了。”

就这样山西的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直到共产党的解放战争打到了太原,阎锡山狼狈逃回南京才算结束炼狱。

二、 溃败而逃的“落水狗”

阎锡山可以说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善于利用身边所有的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虽然追随蒋介石,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确是“貌合神离”,甚至阎锡山还会“暗戳戳”的“做一些小动作”。

蒋介石在北伐胜利之后,想要收回当时阎锡山手里的兵力,此时阎锡山为了自己的利益,竟与日本势力相联手,对抗蒋介石;同时阎锡山背地里又“放”共产党进入以对抗蒋介石。在这时的太原地界,可谓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当时美国与日本的帝国主义,为了削弱蒋介石的实力,扶持了李宗仁上位,于是阎锡山转向支持李宗仁,没成想李却是一个傀儡,于是他只能征求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去当上总司令员。又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一“白日梦”还没有得以实现,共产党都已经打到了他的老巢。

1949年4月的一天,当共产党的军队打到太原时,身形狼狈的阎锡山和他的妻子两人各拎着两个鼓囊囊的行李箱仓促的从一座雕梁画栋齐全的四进院落的后门悄悄跑出,匆匆忙忙地到大街上叫了一辆黄包车。

阎锡山语气焦急对车夫说“快,去火车站,不要走大路,从小道绕行,这一锭黄金是车费,安全到达车站之后,还有两锭黄金,闭紧你的嘴,快走。”

这时“走投无路”的阎锡山只能逃到南京,“卑躬屈膝”的就作战与蒋介石进行交流,蒋介石看他态度诚恳,想着他应该还有用处,便将阎锡山留了下来。

果然,蒋介石的预想是正确的。这时共产党居然已经要打到南京了,于是他派遣当时的政治局的行政院长何应钦前往与共产党进行南北谈判,谁曾想何应钦竟在此时被吓得生了一场大病,这时“无人可用”的蒋介石只得任命阎锡山为新的谈判专员前去交谈。

果不其然,交谈之际,蒋介石“南北划江而治”的幻想被共产党一举戳破。随着南京的被成功解放,蒋介石带着阎锡山等一众人灰溜溜的逃往了台湾。

三、凄凉晚景的耄耋老人

阎锡山在解放战争时随蒋介石一起逃回退到台湾的前几年的生活还算是“较为惬意”的。

因为蒋介石是败逃至台湾的,他之前并没有在这里经营自己的势力,所以在刚开始的几年内,蒋介石都忙于在台湾“站稳脚跟”,因此没有时间去与这个一直追随自己但并不是很忠实的阎锡山“斤斤计较”。

但是为了防止自己“外头事情”还没有解决完而“后院起火”导致功亏一篑,蒋介石甚至任命阎锡山为台湾政治局局长,这个官职可以说是这辈子阎锡山所当过最大的官儿了,但即使表面上官职再高,阎锡山也只是一个受人牵制的空壳傀儡罢了,实质的权利还是掌握在蒋的手中。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阎锡山在跟随着蒋介石到达台湾之后,他的价值逐渐被利用殆尽,但是阎锡山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甚至还企图妄想“一山存有二虎”。

由于缺少危机意识再加上当时逃往台湾时,阎锡山的大部分势力都被自己“抛弃”在大陆,因此本来就“可用人才不多”的阎锡山渐渐被蒋介石架空权利,成为一个“光杆司令”。

其实阎锡山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审时度势,再加上他和蒋介石可以说是一对有着“数年积怨”的“老友”。

但是蒋介石还是很有“大肚量的”,当他用到阎锡山时,他可以接受阎锡山在背地里的“小偷小摸”;但是一旦阎锡山的作用消失殆尽,蒋介石也不介意“翻脸不认人”,在蒋介石眼里,没有用处的阎锡山就是一块儿“破抹布”,“拿在手里”都觉得碍眼的不行。

因此,在阎锡山的晚年,作为一枚“废棋”的他只能苟延残喘的生活在偏僻至极、荒无人烟的农场,在那里没有电、没有饮用水......

如果想要照明连煤油灯都没有,只能使用廉价的白烛;至于要是口渴了就喝点山野里的水,所有的吃食都来源于自己的亲手劳作,他“被迫”在这里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陪伴阎锡山的只有他的私人秘书和妻子,直至他去世。

后他的妻子徐竹青在接受采访时曾哽咽说道“他怎么可能不会感到孤独呢?前半生叱咤风云,后半生苟延残喘,只是后来他实在是心如槁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在去世前他嘱咐我们不要因他的去世而伤心流泪,只是因为,他死之后曾经历的种种都已成为了过往云烟,没必要在因为一个渺小人的死亡而再带给他人苦痛”。

说完这句话,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要放声大哭,但是想起丈夫的临终交代,她只能忍了又忍,将悲伤的情绪强行压回。

阎锡山前半生潇洒恣意,后半生晚景凄凉,虽儿孙满堂,但是都远居国外,也不曾探望他,就算是去世,几个儿女除去小儿子闫志敏有回国奔丧外,其余子女竟都狠心一辈子都未曾回去台湾拜祭亡父。

阎锡山的结局可真真是应了那句“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0 阅读:8

美丽女子说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