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张廷发调任空军,吴法宪晚年回忆称:刘亚楼对他很倚重

鸿永文化历史 2024-10-06 02:56:30

1953年,张廷发调任空军,吴法宪晚年回忆称:刘亚楼对他很倚重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雾气弥漫。国庆35周年阅兵式即将开始,但能见度不足200米。在这种条件下,空军方阵能否按时飞过天安门?这个决定,将落在一个曾经对飞机一窍不通的人肩上。

空军大佬为何钦点陆军小子?这事儿有点意思

1952年,我们的空军还是个“娃娃”。这个技术兵种,比起陆军和海军,简直就是个“小学生”。刘亚楼司令员四处找“老师”,眼睛突然盯上了陆军的张廷发。这位张将军,说实在的,飞机没摸过几回,航空知识基本为零。但刘司令看中了他的“学霸”潜质和拼命三郎的劲头。这么一来,张廷发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空军的“新鲜血液”。

从“门外汉”到“空中专家”,这哥们儿是怎么做到的?

张廷发来到空军,就跟个“小学生”似的。白天跟着飞行员学习,晚上抱着书本啃航空理论。有时候学到半夜,第二天起来眼冒金星。但这位“拼命三郎”愣是咬牙扛住了。空军的弟兄们看他这么拼命,心里都佩服得不行。几个月下来,张廷发对空军业务已经有模有样了。

开辟西藏航线,这活儿谁敢接?

1956年,中央要开辟进藏航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西藏地势高、气候复杂,连苏联专家都直摇头。空军领导一合计,这活儿非张廷发莫属。张廷发带着团队,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一条“黄金航线”。

3月19日,空军飞机首次飞抵拉萨上空,藏族同胞激动得不行。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上,空军飞机再次飞临拉萨,撒下传单,把会场的气氛推向高潮。6月4日,张廷发指挥三架飞机,把中央代表团从拉萨安全接回北京。这一仗打得漂亮,张廷发在空军可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政治风暴中的“定海神针”

1966年,“文革”爆发,空军也乱成一锅粥。有人趁机给张廷发使绊子,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但这位“拼命三郎”不为所动,硬是顶住了压力,稳住了空军的局势。吴法宪后来评价说:“张廷发就像个孤岛,谁也不依靠。”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态度,让张廷发在乱局中保持清醒。

1976年,形势更加复杂。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国家处于危急关头。张廷发临危受命,出任空军政委。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确保了空军的稳定。9月底,张廷发累得住进了医院。但他听从叶剑英指示,带病坚持工作。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张廷发在会上激动得晕倒。他的表现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赞扬。

1977年,张廷发出任空军司令员。他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提高装备水平,加强飞行员训练。在他的努力下,空军面貌焕然一新,飞行事故明显减少。

回到1984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雾气依旧弥漫,能见度不足200米。作为空军司令员的张廷发,果断下达了命令:“按原计划执行任务!”随后,空军战机准时飞过天安门上空,完美完成了阅兵任务。

有人说,张廷发就是空军的一面旗帜。从陆军“门外汉”到空军“行家里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成为空军的“定海神针”。退休后,他仍心系空军建设,展现了一个老将军的担当。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0 阅读:57

鸿永文化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