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仅半年多时间,洛阳和长安就相继陷落,唐玄宗逃往蜀地,大唐帝国就此土崩瓦解。
这是唐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叛乱之一,反叛者不同于农民起义军,而是战斗力强悍的正规军,他给大唐造成的伤害,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消散。
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努力下,叛军的势力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距离被剿灭还很遥远。
762年4月,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七个年头,唐玄宗去世,唐肃宗也病重不能起床,一场宫变也随之展开。
当时,唐肃宗之妻张皇后没有儿子,担心太子李豫因年长、功高而难以控制,于是急召唐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宫,准备废掉李豫,改立李系为太子。
当时,宦官程元振、李辅国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他们与张皇后素来不和,于是下令禁军将李豫保护起来,同时派人入宫囚禁李系、张皇后。
国家发生这么大的变故,病重的唐肃宗听闻后大惊,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李豫继位为帝,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是大唐开国百余年来,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子,但他继位的时候,其实权力小得可怜,只比东周那些君主稍微强一点。
一、唐代宗的困境
唐代宗的继位,离不开程元振、李辅国的拥立,因此他封程元振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掌管皇宫大权,李辅国则被他尊称为尚父,事无大小,都要与之商议才能决断。
自唐玄宗开始,宦官掌权之事就屡见不鲜,至唐肃宗时,为了与功勋将领抗衡,先后扶持了鱼朝恩、李辅国、程远振等宦官,他们操控权柄,势力日益膨胀,就连唐肃宗本人也难以制衡。
等到唐代宗继位,宦官以拥立之功自居,皇权被极大削弱。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唐代宗刚继位的时候,李辅国就对他说,皇帝你只需要深居宫中即可,国家大事自有我来决断,大有取代皇权之趋势。
唐代宗当然不满了,但李辅国手握大权,还掌握着禁军,自己又能如何呢,只能委曲求全,以不断给李辅国升官的方式来拉拢。
当然,唐代宗的苦恼还不止于此,朝堂之外,他面对的是一个被战争摧残得遍地狼烟、满目疮痍的大唐江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唐朝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
并且,当时安史叛军还拥有相当强的实力,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为首,拥兵数十万,绝不是轻易可以击败的。
然而,唐代宗想要消灭叛军,却无兵可用,不是说大唐没有兵,而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各地节度使大多拥兵自重,朝廷能直接调动的兵马不过数万人,真正忠心于朝廷的大将也就那么几个,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在大唐周边,还有几个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一个是百年宿敌吐蕃,另一个则是草原新贵回纥,它们都是世界性强国,却趁着唐朝虚弱的时候,组成了反唐联盟,试图合力消灭唐朝,瓜分唐朝的土地。
而参与这一计划的,还有云南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别看南诏国土并不大,但野心却不小,与吐蕃结成兄弟之国,合力攻打唐朝。
可以说,唐朝是内忧外患,内部却不团结,并且唐朝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对百姓收取了沉重的赋税,征召了大规模徭役,结果导致了百姓的不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毫不夸张地说,唐代宗接手的大唐,就是一个烂摊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撑几年已经证明能力很强了。
不过,唐代宗不是崇祯那样意气用事的皇帝,面对亡国危机的时候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面对,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向前进,而且充分利用自己的权谋,摆平了一个个阻碍。
最终,唐代宗不但撑住了,而且为大唐续命百年,这是他最大的功绩。
或许有人会说,史书不是说了吗,唐代宗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如藩镇割据的彻底形成,就是他造成的。
但是,自古以来哪位帝王没有做过错误决策,就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不可避免吧?
唐代宗没有开启上帝视角,不可能面面俱到,他所做的决策,是他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优解,能够保住大唐江山,他就已经成功了,再说他的不是,那对他就太不公平了。
那么,唐代宗是如何为大唐续命百年的呢?
二、唐代宗的权谋
想要挽救唐朝,就必须先掌握权力,而掌权的第一步,就是铲除宦官势力。
唐代宗继位之初,权势最大且最嚣张跋扈的宦官就是李辅国,他对李辅国恨得咬牙切齿,却硬是没有半点办法。
后来,唐代宗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即便自己是皇帝,在特殊时期也必须用特殊手段。
为了对付李辅国,唐代宗对程远振进行拉拢,成功引了程元振对李辅国权力的觊觎之心,从而导致了宦官势力的分裂。
在程元振的支持下,唐代宗派人假扮成盗贼,潜入李辅国家中将其刺杀,事后又假惺惺地派人去李辅国府上慰问。
唐代宗的这一做法,当然是小人行径了,不是一个天子该干的事,但至少他达到目的了。
对于这件事,嘉庆帝在《唐代宗论》中,曾这样批评唐代宗: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
可嘉庆帝不知道的是,唐代宗不这样不行,因为禁军被李辅国把持,他手上没兵,想要夺权,只能出此下策。
李辅国死后,唐代宗夺回皇权,但程元振和鱼朝恩等人的存在,也影响到了皇权。
于是,唐代宗又使用计谋将程元振流放,并与大臣元载密谋,将鱼朝恩诛杀于宫内,后来元载专权擅政,也被唐代宗用计斩杀。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对唐代宗的评价就很高,他说唐代宗“去三大奸如杀犬羊”,还能使“中外不惊,上下厌服”,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至此,唐代宗一举荡平宦官势力,虽然他日后也宠幸宦官,但再也没有让宦官威胁皇权。
在诛杀宦官的同时,唐代宗也在采取措施收拢人心,他知道想要重振江山,就必须用对人才。
763年,唐代宗在丹凤楼召集满朝文武,同时下诏,对蒙受冤屈的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进行平反,并对平叛功臣郭子仪、李光弼、李光进、仆固怀恩等人进行封赏。
唐代宗的这一举动,凝聚了宗室人心,也让郭子仪等遭到朝廷猜忌的大臣安心,从而奠定他执政的根基,为唐朝的复兴奏响了前奏。
唐代宗重用的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大将郭子仪,他将在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中展示超强的能力;另一个人就是文官刘晏。
对于郭子仪,唐代宗采取用人不疑的策略,给予郭子仪充分尊重,并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
“醉打金枝”的故事,讲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宗的智慧,也难怪郭子仪为为他卖命。
刘晏则是个理财高手,唐代宗很欣赏他,对他进行了火线提拔,在极短时间内,就将其扶上了宰相高位,让其主持全国财政。
刘晏不负所托,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尤其是漕运和盐务,数年之内就使“民不加赋而国富饶”。
可以说,唐代宗继位之初的一系列操作,颇具权谋手段,也富有远见卓识,为他日后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振山河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唐代宗开始放眼全国,他的思路很清晰,认为首当其冲的不是史朝义,而是占据江淮等地的袁晁起义。
为何要镇压袁晁起义?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朝廷掌握的土地当中,只有江南地区最为富庶,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和赋税,唐代宗必须保证江南的安全,要不然其他事情都是空谈。
事实上,袁晁不过是个农民,他之所以起义,就是因为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使劲在江南地区强征沉重的赋税,结果导致了百姓的不满,他便趁机起义。
为了平定袁晁起义,唐代宗对李光弼予以重用,李光弼也很给力,几个月就平定叛乱。
之后,唐代宗在江淮地区实施改革,大力鼓励农桑,适当减免赋税,从而稳定了这块重要的后方基地,为日后平定史朝义、解决反唐联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唐代宗就着手解决安史之乱了,早在他继位之初,史朝义就再度攻陷洛阳,叛军声势大涨,让他感到担忧。
762年10月,唐代宗任命儿子李适为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领河东、朔方等节度使,以及回纥骑兵(当时回纥已经与唐朝合作,但仍暗藏祸心,与唐朝关系很微妙),共计十余万人,对史朝义发起进攻。
当时的情况是,唐代宗已经在仆固怀恩的建议下,重新任用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和薛嵩(薛仁贵后裔)等人为节度使,让他们驻扎于河北,并许诺前三者可以世代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史称“河北三镇”。
这一举措,开启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先河,史书对此评价并不高,认为唐代宗“厌苦兵革,苟冀无事”。
殊不知,唐代宗这样做,在扩大了朝廷势力的同时,严重削弱了安史叛军的力量;反之,如果不这样做,那安史之乱不会那么快结束。
在朝廷大举进攻史朝义的时候,史朝义同时遭到了河北诸镇的进攻,在两面夹击之下,史朝义被消灭,安史之乱彻底平定。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就入侵唐朝了,这是因为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将安西、北庭的唐军召回,导致边防空虚,吐蕃则趁虚而入。
763年10月,吐蕃大军长驱直入,攻入长安,李豫逃离长安,到陕州避难。
长安的沦陷是因安史之乱而起,也有李豫自己决策失误的因素,他错杀同平章事来瑱导致长安防守空虚,但他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对郭子仪进行的重用。
当时的情况其实很不好,且不说吐蕃在长安拥立了新帝,光是唐朝内部,就人心不齐。
比如,长安沦陷后,李光弼因为畏惧吐蕃而不肯救援,仆固怀恩则趁机暗通回纥、吐蕃,入侵唐朝河西地区。
因此,唐代宗唯一能用,也愿意出征的,就只有郭子仪,但问题是郭子仪没多少兵,只有几千人而已。
这个时候,唐代宗对郭子仪的信任,就给他带来了远超预期的回报,郭子仪率军抵达长安,实施疑兵之计,成功欺骗了吐蕃大军,吐蕃以为唐朝大军来了,就都跑了,长安因此收复。
在经历了长安沦陷之事后,唐代宗意识到他能相信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为了挽救国家,他开启了藩镇根据,各地节度使也变得专横跋扈,很难控制,天子有难也不去救援,但他也没办法,相比较于亡国,这个结果已经算好的了。
但是,这不代表唐代宗可以坐视不管,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他拼命砸钱打造军队,以神策军为核心,重建禁军,以求力压藩镇,重塑朝廷权威。
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仆固怀恩,此人虽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功勋卓著,其家族战死沙场者达到了数十人,但他长期养寇自重,后来干脆反叛唐朝,唐代宗必须将其彻底消灭。
当然,仆固怀恩反叛有他的不得已,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他的一些做法确实不对。
764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大军入侵唐朝,但被郭子仪击败,郭子仪趁机将他手下的朔方军招抚反正,失去后路的他选择一条道走到黑,于第二年再次召吐蕃、回纥等国三十万大军入侵唐朝,发誓要消灭唐朝。
唐代宗在派遣郭子仪出征的同时,在长安征召青壮年入伍,他能给郭子仪的人马只有一万多人,这对苦命的君臣,大有孤注一掷的的心态。
好在,郭子仪依仗大唐余威,再加上他本人的威名,成功说服回纥倒戈,又在灵武斩杀吐蕃五万余人,逼得仆固怀恩愤懑而终。
此后,郭子仪又数次挫败吐蕃和回纥的入侵,这位大唐战神,成为定海神针级别的人物,也因此受封郡王,唐代宗对他的使用,显然是无比正确的。
再说回藩镇割据,唐代宗当初如果不厚着脸皮拉拢那帮专横跋扈的节度使,他就不能平定安史之乱,也无法抵御吐蕃等的入侵,唐朝的结局将很难预料。
如果唐代宗推行削藩,那么将会导致一个结果,割据徐州并截流江淮赋税的李光弼,肯定第一个站出来造反。
李光弼如果反了,将会引起连锁反应,以郭子仪那点人,肯定不是对手。
唐代宗股息地方藩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整合所有力量为唐朝所用,是当时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四、唐代宗其人
凭心而论,唐代宗的治国能力不算特别强,人品也就那样,但他也绝非昏庸之主,他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玩弄权谋。
权谋这个东西有时候坏,有时候却很好,国家动乱的时候,帝王稍微用点权谋,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唐代宗就是如此,他利用权谋收拢权力,又利用权谋将朝廷拧成一股绳,并将各地节度使拉拢到自身阵营,从而帮他保住国家,这没什么错。
当然了,使用权谋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唐代宗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藩镇割据。
在国家安定之后,唐代宗对藩镇割据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除了加强中央军的建设之外,他还利用制衡之术,使得节度使的兵力得到限制,同时罢免诸州团练和守捉使,以削弱藩镇实力。
可见,藩镇割据不是唐代宗的本意,毕竟没哪个皇帝愿意地方不受中央控制,他实在没办法,才出此下策的。
要怪,只怪唐代宗的祖父唐玄宗太败家,他的父亲唐肃宗也没给他创造一个安稳的执政环境,他继位的时候唐朝一穷二白,就连他的生命都有危险,他是真的很难,不用点特殊手段,无法扭转局面。
史书说,唐代宗是个很勤奋的人,为了挽救国家,他夙夜难寐,处理政务的时候也很细心,他这一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用对了人,尤其是郭子仪。
郭子仪在唐肃宗时期饱受猜忌,一度被剥夺军权,唐代宗继位后,在程远振的构陷下,郭子仪再次被剥夺军权。
但是,唐代宗及时认识到了错误,亲自接见郭子仪并道歉,并告诉郭子仪,以后不要再担心,我信任你!
郭子仪大为感动,于是全心全意为唐代宗效力,后来又发生了醉打金枝之事,唐代宗不但不责怪郭子仪,还宽慰郭子仪,暗示是自己女儿的问题,这样的心胸,几个帝王能有?
当然了,唐代宗拉拢人心的手段有很多,而且效果特别好,哪怕是仆固怀恩死后,他都在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还善待了仆固怀恩的家人。
此举让群臣大为感动,都认为唐代宗是个厚道人,对他的好感也大为增加。
当然,这些事有些是真情实意,有些是虚情假意,不管怎样,唐代宗的目的达到了。
总的来说,虽然唐代宗身上的瑕疵很多,但不妨碍他具备一些明君的特质,他将唐朝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不但对内消灭了叛乱,对外抵御了强敌,还同时发展了唐朝的经济和文化,使得唐朝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以结果而论,在唐朝帝王当中,唐代宗都在前五之内,要不然他去世之后,朝廷也不会给他上世宗这个庙号,当然了,这个庙号最后为了避讳李世民而改为代宗,而代宗这个庙号则一般,许多人便对他产生了些许怀疑。
如果把唐代宗放到和平年代,我想他有机会再造一个大唐盛世,只可以他生在乱世,尽管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避免唐朝提前灭亡,却依然因为一些瑕疵、黑历史而饱受后世批评,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麒麟※
唐代宗(李豫)历史最大的诟病就是二弃(在能不放弃的情况而选择放弃)沈氏(李适的生母),也是名副其实的负心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