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永辉金山万达店门口,我望着顾客拎着胖东来同款红色购物袋进进出出,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正在失去存在感。人们在这里抢购的不再是标着特价的鸡蛋,而是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价值。
永辉的改造宛如一场经精心谋划的沉浸式戏剧。1.6米高的货架,不再单单是摆放商品的器具,而是变为了人们互动交流的场地——在上海阿姨们稍稍踮起脚尖,并且跟理货员探讨“崇明青菜”的霜降时节;年轻白领于现烤面包区域,通过手机直播这般充满“仿若开盲盒般”惊喜感的购物方式。这种特意造就的“不便之处”,其实营造出了一种在都市生活中极其罕见的悠闲节奏。
胖东来的影子,在货架上晃动,但是掀开商品包装,里面装的,却是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小红肠与秘制牛肉条旁边,分明站着,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和沈大成的青团。这种混搭,像极了上海本帮菜吸收西餐技法的创新逻辑——用中原的服务哲学,烹饪出海派消费文化的全新滋味。
更让人深想的是,超市的空间功能,在静静发生着改变。在那台免费的血压测量仪跟前,等着测量的,是老人;在宠物寄存处周边,欢快奔跑着的,是柯基犬;而在现磨咖啡区旁边,专心敲打键盘的,是自由职业者。这些景象一起构成了一种奇异的现象:超市正逐渐演变为社区情感的交流之地。当生鲜柜台变成社交货币时,购物车中的商品,竟然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
这场改造中,最令人揪心的悬念,隐藏在收银台的后面。员工减少的工作时长,以及提高的薪资待遇,就像扔进平静湖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波纹,正在重新构建零售行业的基础逻辑。如果理货员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熟悉常客的口味偏好;要是烘焙师傅能够冷静地,探讨海派点心的改进方案,这样服务就不再是一个僵硬的标准化程序,而是化作充满人情味的城市记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因此得以体现。
夜幕降临时,超市的灯光在浦东那钢铁般的森林里缓缓亮起,货架上的商品于明暗交界之处渐渐模糊了轮廓。其实或许永辉自己都未曾察觉,他们眼下正在打造的并非仅仅是超市,而是一座能够治愈城市孤独症的疗愈之所——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都在借助购物车装载着对那烟火气息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