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里,江西某小学教师的一番“迷之操作”引发了许多家长的抗议,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阵激烈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发现了侮辱性词汇,觉得不对劲,便向老师进行了询问。
没想到,这次普通不过的询问,竟在家长群里激起了“千层浪”。
很多家长纷纷留言,自己孩子的本子上也有这些肮脏的字样。
几番讨论后,事实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早先收作业时,老师发现自己的本子上不知被哪个学生写下了骂人的脏话。
由于询问无果,没有人承认这件事,老师一气之下,命令课代表在全班同学的本子上写下了同样的脏话。
美其名曰:“一场特别的德育课”。
事件发酵后,有人对老师极端的教育方式深感愤怒,也有人言之性质恶劣,要求学校给个说法。
总的来说,可以将网友的质疑归纳为这几点:
第1,老师借课代表之手对全班学生“恶语相向”,究竟意在教育,还是在泄私愤?
第2,作为老师,本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试问有哪一个合格的老师会和小孩子“对骂”?
第三,既然是一个学生做了这件坏事,为什么要伤及其他孩子?难道一个邻居骂了你,你要对一整栋楼的邻居破口大骂吗?
不仅如此,老师还特意让课代表把原来脏话中的“吗”改成“妈”字,语意更加尖酸恶毒,有些学生甚至因此委屈落泪。
师德何在,意欲何为?
面对过分的玩笑,面对顽劣的孩子,适当施以惩戒、批评,本来无可厚非。
但,不计后果地以恶制恶、伤及无辜,事后又强词夺理、混淆是非,这样的行为无疑也是一种施暴。
目前,涉事老师已被停职,但这件事情带来的恶劣后果,着实引人反思。
育人,最难做也最该做的,不是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出类拔萃的“学霸”,也不是强制打压那些所谓学习不好的“学渣”,而是当出现问题时,找到适合的方法,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老师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一定要掌控好度,一旦负面情绪压过了理智,教育就变了味道。
育人很难,但为人师者,必须守好自己的底线。
01 师长的言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师极端处理方式,往往引起极端连锁反应。被老师指使在本子上写下脏话的那个课代表,则是要承受来自老师权力的压迫和同学们的憎恨与指责;
而这场闹剧源头的“真凶”,也就是在老师本子上写下脏话的始作俑者,他/她会怎么想呢?
哦,原来我一人犯错,会有全班人陪我受罚;原来别人骂了我,我就可以无差别地攻击所有人。
因为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
去年在小红书上红极一时的那场“心理课”,可谓与这次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帖主@33%心理老师在广东某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任职,在得知自己的女学生被同班男生语言霸凌之后,她在班里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情景体验课”——
她让施暴的男生站在讲台中央,先让十个人说出他的十条缺点,并给他贴上标签。
接着,她又让十个人说出他的十条优点,并帮他把之前的标签一一撕掉。
在这个过程中,男孩身临其境地体验了被否定、排斥和讨厌的感觉,也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他当着全班的面郑重地给被欺负的女孩道歉,当女孩对他表示原谅时,男生当场流泪了。
荀子《劝学》有云:“教也者,所以道也。”
教育的本质目的,不仅是单纯地输出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递为人处世的智慧和道德。
好的老师,会以身作则,更会引导学生自我醒悟,及时止损。
但当育人者用不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孩子们学到的,便是他/她那错误的“德育”思想。
02暴力和恐吓,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校园暴力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一些被爆出来的校园暴力事件也着实令人嗟叹。
幼儿园老师用脚踩孩子脸部,特教老师连扇学生巴掌,小学生因不堪老师讥讽抑郁跳楼……
这一桩桩、一件件戳心的事例,无不向人们证实着一个真相:
有些人,确实不配当老师。
朋友小智是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阳光开朗,热情大方,唯独在面对别人批评的时候,脸涨红得像个害羞的姑娘。
一次深夜买醉后,他向我吐露了心声。
小学时他因为腿部残疾被同学们嘲笑欺负,后来他爸爸找到学校,恳请班主任帮忙照顾下小智,也希望老师能让那几个孩子别再欺负小智。
老师点头答应,却在转头进教室的时候翻了脸。
“咱班小智——”老师故意提高了声音,“是个‘特殊对象’,你们都惹不起他,以后都别找他玩了。”
随后,老师又将目光移向小智,神情冷漠地说:“你看哪个班没人欺负你,你就去哪个班待着吧!”
小智说,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意,灼烧着他的脸颊。
老师脱口而出的一句讥讽,他记了二十多年,也影响了他二十多年。
时至今日,每每在众人面前被批评时,小智都仿佛闪回到了当时的那个场景。
一句讽刺的杀伤力如是,何况更为恶劣的言语甚至身体攻击。
掌权的大人,在孩子们眼中,本该是正面、正义的形象,本该是严慈相济、教育有度的存在。
而这些事件中的老师最不该的,是将气愤压在原则之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泄愤工具”。
诚然,拿学生撒气的老师很多,性情顽劣的孩子也不占少数。
我们并没有主张犯了错的孩子不该受罚,但正确的规劝与引导,永远胜过偏激的体罚和语言暴力。
畸形的教育模式,会将孩子从一个深渊引向另一个深渊。
你的暴力,不仅带不出一个好孩子,还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03养育孩子,要先审视自己的三观
轰动一时的“邯郸初中生遇害案”中,三个残忍杀害同学的少年,最近已被有关部门依法核准追诉。
犹记案情曝光之初,三个孩子的家长还在斩钉截铁地否认自家孩子的罪行,并声称警察贸然上门“吓”到了自己的孩子。
好在,法没有向不法让步,三个“恶魔”也没有因为未成年而逃脱法律的制裁。
只是这件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远远没有停止。
某超市的老板的手机里,记录了一位母亲为自己偷东西的孩子辩解的说辞,女人的声音震耳欲聋,吐露着令人骇然的字句:
“小朋友(指少年案罪犯)犯法都不用判死刑,你一点常识都不懂?(孩子连)14岁都没到……”
看到这条视频,网友纷纷感叹:“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家长,才会教出无法无天的孩子。”
是啊,在这类家长的眼里,“他/她还小”似乎是小孩子犯错的“免死金牌”。
但如果说错误的育儿观仅限于无下限的包庇和纵容,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校园暴力选择自杀的事件登上新闻,评论区总会不出意外地涌出一股声音:
“这些孩子太脆弱了,说两句都不行,比起我们当年吃的苦,他们经历这些又算什么呢?”
当少女被侵犯的事件出现在大众视野,个别老师和家长会批评女孩们太爱美、太招摇,然后强迫女孩们打扮得“平庸”一点儿,比如剪掉自己的长发,比如扔掉所有的裙子。
当然,这份忧虑和急于保护女孩的出发点并没错,但这种指责和要求,似乎在暗示一个道理:
好像那些个性化的装扮,才是女孩子被侵犯的原罪。
某高校给入学新生发布的《安全知识手册》中,赫然醒目的几条“性侵害产生因素”,无一不是将错误矛头指向被害女性。
可事实真就如此吗?
用纵容曲解保护,用“受害者有罪论”去隐匿加害者的过错,试问这样的育人观,如何对下一代产生好的影响?
同理,一个自身思想有问题的育人者,又如何能教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我们总认为自己的逻辑没错,于是习惯性地说教孩子,却忘了适当反思自己。
但我们都忽略了,其实我们可以多听听那些育人有方的博学者的建议,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他/她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行灌输自己的思想。
只有你的思路正确,受伤的孩子才能得到正确的保护。
只有你的态度坚决,误入歧途的孩子,才会被引回正道上来。
养育好一个孩子,需要满满的爱与支持,更需要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在教育一个孩子之前,请你务必先自我审视一番。
04教育很难,但请守好底线
教育这件事,做到容易,做好很难。
但是,总有桃李满天下的好老师,也总有养育出优秀儿女的好父母。
育人者,当以身作则,当循循善诱;
育人者,当恩威并施,当因材施教;
育人者,当不断学习,当时刻自省。
教育者的泄愤工具不该是孩子,该对你冲动情绪负责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学校当如此,家庭当同理。
只有当环境中存在的都是正义的大人,孩子们的世界才会开出勇敢的花朵,无畏风雨,肆意生长。
这一颗颗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我们用真心浇灌,亦需要我们伴其左右,用心倾听,用爱守护。
行文至此,与您共勉,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花园的净土上,能开出朵朵灿烂的花。
作者:蓝海,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新媒体写作人,10w+爆文作者,擅长情感/成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