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西医叫法,在中医盛行的古代叫啥?仅一个字,却很耳熟

夏有南风 2024-06-29 10:22:36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即便是在医学发达的21世纪,现代人也是谈癌色变,癌症成了医学界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时打开手机,可能会收到各种关于癌症的新闻推送,朋友圈里也或许时不时有人转发水滴筹的链接,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癌症好像成了现代社会的专属病,仿佛只要生活在现代社会,就逃不过癌症的魔爪。

对此,很多人把癌症高发的矛头指向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环境污染……

似乎一切罪责都在于现代社会发展太快,让人们背负了太多压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在科技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就不用面对癌症的威胁了吗?

其实,癌症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与癌症抗争了。

只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对癌症的认知和记载与今天有所不同。

翻开浩瀚的古代医书典籍,我们会发现,古人虽然没有“癌症”这个现代医学名词,但却用其他方式记录了这种疾病。

比如“喦”(yan)、“积”、“瘤”等,这些今天看来有些陌生的字眼,正是古人对癌症的描述和分类。

在《黄帝内经》、《卫济宝书》等中医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古人对各种癌症的观察和记录。

比如热播电视剧《如懿传》中五阿哥永琪的历史原型,就是得了骨疽,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骨癌。

像其他的还有,石疽(淋巴肿瘤)、乳岩(乳腺癌)、锁肛痔(直肠癌)等。

那么,古人是如何诊断和治疗癌症的呢?

和依靠各种先进仪器和化验手段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自古以来就坚信:人如果患上了某种疾病,那么身体就会相应作出某些“预警”。

从而总结出了一套医学结晶“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舌苔、询问病史、切脉等方式来判断病情。

以“喦”和“瘤”为例,中医认为“喦”指的是形状不规则、质地坚硬的肿块。

而“瘤”则指表面光滑、质地较软的肿块,这与现代医学对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分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身心同治”。

古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情绪、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癌症时,除了使用药物,还会注重对病人心理的疏导,强调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积极的重要性。

这和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提倡身心共同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然,古代中医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还是药物。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体内出现了气血淤滞。

因此,中医治疗癌症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思路,通过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草药,来消除体内的肿块,达到治疗的目的。

虽然古代也存在癌症,但相比于今天的高发病率,古代人患癌的比例要低很多。

这除了与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很多癌症病例没有被记录下来有关之外,也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饮食以天然的五谷杂粮为主,很少摄入过度加工的食物,这些都对预防癌症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反观现代人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无处不在的压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这些都让我们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也为癌症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都是古人为战胜病魔,祛除疫病而摸索出的两条不同的道路,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代表的现代医学无疑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与此同时,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和“身心同治”的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未来,如何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探索出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小的癌症防治方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能够战胜癌症,拥抱更加健康的未来。

0 阅读:533
评论列表

夏有南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