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献映】天之水系列电影展映:《守望》《魂铸秦州》

天之水网 2024-02-13 15:54:05

天水红色题材影片《守望》以红军长征经过天水市秦州区留下的一段光辉历史为背景,围绕红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在娘娘坝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当时年仅18岁的李子园小学教师李逢春亲身参与安葬了烈士遗体,并历尽劫波为张辉烈士守墓半个世纪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改编,表现了秦州人民群众善良朴实、大仁大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该影片由获得过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导演奖”的胡津担任导演,获得过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制片人奖”的赵安生担任制片人,全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家李林芳担任编剧,由在读博士生赵凯主演、当年负责寻找张辉烈士遗骨的吴兆祖,负责迁葬张辉烈士墓、修建娘娘坝张辉烈士陵园的霍秀清,国家二级演员马京元等盛情参演。以守墓人李逢春的重孙寻访烈士生前、身后的英雄故事为线索,用纪实和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配以大量真实可信的影像资料,让大家在回首中铭记历史、在缅怀中坚定信仰、在开拓中弘扬精神,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据了解,该片同时荣获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品牌作品奖”、“法治中国·美丽绵阳”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法治微电影大赛“家国情怀单元”十佳影片奖,天水市2020年度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最佳创意奖”。

清明节,一大早,家住甘肃省天水市的赵安生匆匆赶往50公里外的娘娘坝镇李子园。李子园村是赵安生的老家,无论多忙,每年的清明节,他都要赶回老家,像爷爷在世时一样——到娘娘坝红军墓前,祭奠张辉师长。

赵安生的爷爷李逢春,当年掩埋了在战斗中牺牲的红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并用生命守候了这座红军墓半个多世纪。

李逢春:为烈士默默守墓半个多世纪

1936年,刚满18岁的李逢春在李子园小学当老师,住在村头的普华寺。10月的一天,听见阵阵枪响,李逢春赶紧跑到寺门口,就看见十几名红军战士抬着一位伤员直奔普华寺而来。由于伤势过重,还没走到普华寺,伤员就牺牲了。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红军战士,李逢春二话没说,找来两名村民帮忙,又卸了三块门板,在普华寺后的万人坟亲手掩埋了这位红军首长。李逢春不知道这是一个多大的官,但他记下了一名红军战士对他说的话:“老乡,这里埋着的是我们红军的一位师长,请你一定要记住,我们会回来迁走他的。”

这句话,李逢春记在了心里。此后,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无论谁来逼问,他从不提起,他坚信:那些红军战士会回来迁走他们的师长的。

即便解放以后,李逢春依然保守着这个秘密,,盼望着有一天,那些红军战士突然就站在了他眼前。赵安生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见的爷爷有时候怪怪的:一个人常常跑到寺庙后面发呆,一坐就是大半天;每逢清明节或过年时,一个人偷偷跑到庙后面的半山坡上烧纸钱……

就这样,李逢春一个人守着这个秘密,默默等待着,一等就是50多年。

1986年,张辉师长的战友、红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晏福生,以及陈明义、伍修权等老将军重走长征路,寻找失散的红军英灵。他们找到了李逢春,这时,李逢春才知道自己当年亲手安葬在李子园的红军师长叫张辉。

就在这一年,秦州区政府将张辉烈士遗骨火化,并迁到了张辉师长牺牲的地方——娘娘坝牡丹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

从那时起,每年的清明节,赵安生和家人就陪着爷爷或来陵园扫墓或以家乡传统方式祭奠张辉师长。2003年,李逢春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和习惯。

就像2016年的这个清明,就在赵安生匆匆忙往往赶回老家的同时,他的二爸(二叔),也就是李逢春老人的二儿子李鹏也从外地赶回了李子园。

上午9点多,李鹏、赵安生叔侄,带领记者去找寻当年李逢春老人掩埋张辉师长的地点。一行人步行进村,穿过几条胡同,一座修缮一新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赵安生介绍说:“这就是普华寺,当年爷爷就住在这里”。

由普华寺向南,很快就出了村庄。早春的西北,春寒料峭,草木尚未复苏,野外一片肃杀。沿着只能一人通过的小路,步行几百米,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只见李鹏直接奔向一个半人多高的土堆,在上面找到一块显眼的大石块,抬头看了看太阳,便向前走去,一步、两步、三步……走到第十步,他停了下来,对记者说:就是这儿,当年我父亲就是这样找到掩埋张辉师长地点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李逢生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记住掩埋红军首长的地点,一天也不敢忘,因为他答应了那些红军战士,将来有一天他们回来时,他要带这些红军战士找到他们的师长。

让李逢春老人欣慰的是,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这一天,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缅怀、纪念、宣传这位革命烈士。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