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24号上映,但昨天刚开点映,口碑就「收不住」了。
因为编剧的一则回应,还被骂上了热搜。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
先来看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张桂梅校长的真实案例改编的.
张校长大家都很熟悉,建设了中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还帮助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的校门,是一位很具有正能量的传奇女性。
本来是一部展现女性魅力的正能量电影,为何会引发网友们的不满呢?
原因有这几点,主要是和「弱化女性魅力」以及对于张桂梅人设刻画问题有关。
第一,电影中有一个学生的妈妈酗酒成风,耽误孩子的学习。
但是故事的原型,酗酒的是父亲而不是母亲。
网友们觉得是在「蹭女性」的热点。
第二点,女性配角的人设「存疑」。
剧中的女老师,因为受不了乡村的艰苦条件,最终离开了男配去了城市了,而男配角却坚持了下来。
网友们觉得,这是用在在衬托男配角的人设,给男性加戏。
第三点,在电影中,支撑张老师坚持教育的原因是丈夫的「过逝」。
电影中有好几个镜头是展现她丈夫的,看起来像是女主依靠男主的意志坚持下来。
而实际的情况,是张校长一直不变的梦想和信仰。
网友觉得,这是对于张校长的不尊重。
电影过于强调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弱化了女性的影响力和精神力量。
同时,网友们还提出了电影中对于女孩子们的形象刻画,较为片面,不够生动,也缺乏了深刻性。
比如,影片中有女孩上课时间跑出去玩耍,不贪学。
但实际情况,则是很多的女孩子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无能为力。
网友觉得,让一个男导演来执导这样的女性题材,立场上有失偏颇。
同时,编剧和导演并没有理解和尊重张校长和大山女孩的故事。
面对网友们的指摘,该片的女编剧站出来,言辞很锋利地回应了大家的质疑。
甚至爆出了粗口,开骂网友。
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这一段话上了热1,阅读量超过了1.2亿。
02.
不管你说的有没有道理,面对真金白银支持你的观众们,这样针锋相对,并不是明智之举。
观众们花了钱,说两句也无可厚非。
你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样直白不留情面的辱骂回应,很失体面。
昨天释放出来的口碑,可谓是两极分化。
比如出奇一致的「男女立场」的问题之外,该片的好评也是很多的。
首先,张桂梅的伟大事件,能够拍摄成为电影,立意本来就是很好的。
毕竟,电影是大众传播,有着很强烈的视听效果,要比看纪录片或者是读新闻更利于传播。
这些年,大家都在说女性力量,很多的影视剧,综艺节目也都在展现女性力量。
抛下观众们的那几点「性别」方面的疑问,电影的整体框架和内容还是有优势的。
比如其中的一些细节刻画。
泥泞的校园操场,最为原始和费劲的升旗仪式。
让女孩嫁给40岁老男人等等,加上校训和走心的台词,也隐喻了山区女孩受教育的不易。
张校长将学生们领到了山顶上,指着层峦叠嶂的山峰,说要把她们带出去,送进大学的校门。
展现了女性的魅力和精神力量。
03,
郑大圣导演在圈内的作品有口皆碑,曾经的作品《古玩》《阿桃》等也提名了很多的大奖。
主创人员是有实力的,包括青年演员海清的演绎,真的让张桂梅的形象活灵活现。
海清46岁了,在《隐入尘烟》之后,她的演技被更多的导演制片人看到。
和其他的女演员不同,海清也属于那种「能豁出去」的女演员。
在电影中,她为了更贴切女主的形象,使用了最原始的方式,不惜把自己「晒黑」。
戴着斯文的眼镜,面色蜡黄,她真的和张桂梅合二为一了。
海清的「神还原」,便足以撑得起一张电影票了。
本来可以好好宣传宣传,极有可能会成为11月份的黑马电影。
而海清,也极有可能通过这部电影拿到大奖。
但是网友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导火线和情绪爆发点,成为了高票房路上的绊脚石。
而编剧「骂回去」的做法甚为不妥(除了炒作),毕竟,没有人会跟票房过不去,也希望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七喜。
我觉得张校长的事迹不需要改成电影,跟拍一年做个纪录片,就是顶峰
你的头圆吗
把一座真正的高山拍成溪流,连真人真事都也挪不走导演编剧心里那座封建的大山。
十七岁重新再来
导演真的有才女人酗酒
bi simbe buyembi
看成了我是高本山
用户11xxx17
山区穷到饭都吃不饱,又重男轻女,还酗酒,哪里来的粮食酿酒?喝的是工业酒精吗?还去逛街逃课,山区到哪里逛街,很多女孩子逃课是因为要去带弟弟,做农活,没有精力学习。编剧但凡看过农村的纪录片就不会这么编了,垃圾
几许流年
现在啥玩意都怕女拳出击
无事忙
你本是高山,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平地 你本是河流,何必在意别人把你当成小溪
明天美丽
女人酗酒,她哪里来的钱买酒?编剧应该上大山里住上一年,去体会体会事迹生活再说,就像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