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创立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全盛时期的中心区和游击区先后包括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4省边区近50个县,人口100多万,红军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
特别是1932年9月后,红军打了许多胜仗,极大地扩大了苏区,中华苏维埃政府决定,将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闽浙赣苏区也发展成为全国6大苏区之一,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侧翼,被誉为“坚强的苏维埃阵地”。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闽浙赣省给中央带的礼物是:黄金2000两、银元100余万元和药品40余箱。对当时的中央红军来说,真可谓是雪中送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称赞不已:“你们为中央解决了大问题啊。”
在全国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誉赣东北的同志有“很好的创造”。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曾被毛泽东主席称赞:“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被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领导的正确外,跟一直负责财政工作,先后担任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行长,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等职,成为苏区优秀“红管家”的 张其德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从红色文物上就可以看到张其德的名字,比如“红军饭票”“决战公债”上,就可以看到财政部长张其德的名字。
张其德对党和人民一片忠诚,虽身为省财政部长、行长,但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为发展苏区经济,广开财源,殚精竭虑。他一人执掌经济大权,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一家人都参加了革命,其中两个儿子和女婿被敌人杀害。
一、公家的钱不能动
张其德一家有四人参加了革命,老伴仍住在张村老家,生活很困难。有一天,老伴去向他要几块钱家用,结果他说没有。老伴很不高兴,埋怨道:“我一家四口参加革命,总有些薪水吧?即使现在不发薪水,你一个财政部长,就不能先借两块钱让我带回家用。”
张其德严肃地对老伴说:““我管的是公家的钱,我一分一厘也不能动。”继而又耐心解释说:“现在苏区经济还不富裕,工作人员没有津贴,家里实在困难的话,回去向当地苏维埃政府申请。”老伴听了丈夫一席话,毫无怨言地回家了。他廉洁自律、两袖清风,革命期间几年从未拿过一分钱工资。
二、守着盐堆吃淡菜
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同时实行经济封锁,造成苏区食盐紧缺。为了打破敌人封锁,赣东北苏区一是办盐厂熬硝盐,二是开辟苏区到白区的秘密赤色贸易路线,到浙江华埠(白区)等地去弄盐,尽管这样,苏区人民还是食盐贵于油。
还有一次他儿子去看他,中午的菜很淡,认为忘了放盐,于是就拿个小勺到房间的盐堆上瓢一点,却立即遭到张其德制止,他说:“这些盐是红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红军要打仗,没盐吃身体没劲,我们不干重体力活,一餐不吃不要紧。”
三、三条腿的办公桌
1931年11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他负责添置省直机关领导的办公桌椅。当时的财政收入一是征收营业税、土地税和发行公债,二是打土豪筹款和缴获敌军物资,财政收入极不稳定。张其德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苏区建设,就到老乡那里去买旧的桌椅,有一次收购了一张断了条腿的桌子。
他把买来的桌椅分发给其他领导,自己把这张缺了一条腿桌子砖叠起来继续办公,群众看了后说,你堂堂的部长,管着千金万银,缺买张桌子的钱?张其德说:虽然家大业大,但富日子还得当穷日子过呀!
四、 发展经济展才能 战争年代,打仗打的是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当时,苏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民,征收营业税、土地税和发行公债;二是取之于敌,打土豪筹款和战争中缴获。张其德经常随军出战,组织力量运回战利品。
张其德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制度,完善了财政部的组织机构,为了广开财源,发展市场经济,银行发行股票100万股,开办苏维埃红色商店,统一收购苏区盛产的毛竹、木材、茶叶、笋干等土特产品组织出口。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将苏区的茶叶、油料、生猪、粮食、纸张等土特产运到白区,换回食盐、布、西药等物品,以满足苏区人民的需求。敌人对这些物资封锁很严格,他将盐放在棺材里,让人抬着后面一些妇女假哭,安全运回苏区。
五、为革命英勇献身
红军长征之后,1935年张其德不幸被捕,敌人对张其德软硬兼施,先是高官厚禄收买,后是重刑拷打。他立场坚定,宁死不屈,后获释。1938年,张其德奉命又回到赣东北地区,做抗日统战工作,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统战方针和政策,并打算再组建一支抗日队伍,不幸的是又被国民党逮捕,在上饶市郊英勇就义,时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