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的早期人物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名叫陈磬裁。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出生于1874年,早年到上海打工当学徒,后来学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
陈磬裁致富后,先后捐建了十座桥和十个凉亭,并且以“磬裁+序号”的方式为桥亭命名,人称“十桥十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磬裁所捐建的桥和亭,不但是早期钢筋水泥建筑的代表,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慈善故事。
百年岁月变迁,十桥十亭现在怎么样呢?
颖之2020年探寻“十桥十亭”之旅,发现宁波市和舟山市内仍存四桥四亭,分别是“磬裁”第三桥、第四桥、第八桥、第十桥和“磬裁”第一亭、第三亭、第四亭和第五亭。
颖之对“十桥十亭”的系列寻访,被江苏省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者王群先生看到,王群先生2022年田野调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磬裁第五亭”和“第二亭”就在江苏茅山之麓。
王群先生将这一发现及时告知颖之,并且介绍了桥亭的现状,近日还发来了桥亭的照片,让颖之的“十桥十亭”系列,因此而更加完整!
磬裁第三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之上,建成于1922年6月,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后,变成了水下桥。
磬裁第四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对岸的江隩溪,始建于1922年10月,复建于1929年3月,七十年代皎口水库建成后,桥两头都已被填埋,失去了通行功能。
磬裁第八桥,也位于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对岸的汪夹岙小溪口,建成于1929年,因为修建皎口水库和荷梁线公路,地面被填高,第八桥也失去了通行功能。
磬裁第十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下庵东的塘河上,建于1931年5月,是陈磬裁捐建“十桥”的收官之作,也叫黄昏晨桥,至今保存完好,仍然具有通行功能。
磬裁第一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磬裁第四桥”的桥头,桥亭同期建成,因此第一亭和第四桥成对相依,皎口水库建设期间,第一亭周围被填埋至顶端。
磬裁第三亭,位于舟山市普陀山,颖之还未亲眼看到。
磬裁第四亭,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磬裁第十桥”北端,桥亭同期建成,成对相依相伴。
磬裁第五亭,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的亭溪岭古道边,建成于1932年,属于路亭,供行人歇脚休息。
磬裁第五桥,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西旸村委后阳庄自然村东的河流上,地处茅山东北方向的汀湘湖上游,一头连着后阳庄村,一头连着后阳庙村,因此当地人俗称“后阳桥”或“后阳庙桥”,建成于1923年初,该桥东面刻有“磬裁第五桥”,西面刻有“古名宏济桥”,并刻有建造时间“癸亥孟春”。
第五桥和第二亭照片及相关信息,皆由王群先生提供,在此致谢!
第五桥曾是上茅山朝拜进香的重要通道,且为当地民俗“上茅山回九里”的必经之路,桥两端曾有石头路相通。
由于河道整治,原本蜿蜒曲折的河道被截弯取直,变成了一条笔直的河道,因此现在看到的第五桥,斜驾于河道之上,也成了人类改变自然的见证。
2019年,桥东侧的江苏265省道通车,磬裁第五桥渐失通行功能,但是桥体保存完好!
磬裁十桥中,保存最完好的第五桥和第十桥。
磬裁第二亭,位于常州市金坛区和镇江市句容区的交界地带,地处句容茅山风景区内,抱朴峰山偏东,盘山公路右侧,建成于1922年,因其处于登茅山顶峰大茅峰的半路之上,山道难行,可在此歇息,因此当地人俗称“歇脚亭”,并被用作土地庙。
亭联颇含深意:
南柱: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而有余。
北柱: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钢筋混凝土方亭,亭顶建成印把形,北面墙上刻有“磬裁第二亭”,亭正面额题“赤龙蟠玉印”,意喻此亭为一方玉印。
近年,句容茅山风景区对该亭进行了改造,在原亭身外覆盖了石片,旁边立了个牌子,遗憾的是把“磐裁亭”写成了“磐栽亭”,名字不应被弄错,希望能纠正!
陈磬裁的老家姜山镇,也俗称为茅山,和江苏茅山有何渊源?
在上海经商的宁波人陈磬裁,为什么到江苏茅山一带建桥亭呢?
陈磬裁虔诚佛教,法名“常宝子”,王群先生介绍,江苏茅山茅山旧有“三宫五观”,有句俗语“茅山菩萨招远不招近”,还有“上茅山,回九里”的传说,茅山信仰在江浙沪民间非常兴盛,加上金坛“江东福地”的魅力,民国时期,除了陈磬裁,还有康有为、纪振刚等知名人物来过茅山。
乾元观还留存陈磬裁法名“常宝子”的石刻,嵌在该观山门右墙,当年地基铺筑的水泥就是陈磬裁从上海运来。
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至今还有第一桥、第二桥、第六桥、第七桥、第九桥以及第六至九亭,不知踪迹何处!
十桥十亭,仅发现了一半。
另一半呢?尚未被发现?还是被自然灾害或者人为拆毁?
现存之桥亭,希望被能妥善保护!
造福人间的陈磬裁,后来怎么样呢?
抗战爆发后,陈磬裁无法继续在上海经营生意,回到宁波,皈依佛门,居住在七塔寺内。
抗战胜利后,陈磬裁重返上海滩,但是商人在战后处境艰难,财产充公,1958年,陈磬裁病故于上海,归葬故里。
荒诞不经的六七十年代,陈磬裁的墓地被挖掘捣毁,墓前的大铁牛准备拉去回炉炼铁,幸被有识之士保护,现存于宁波天一阁。
游览天一阁,可以看到那头大铁牛,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背后的辛与酸。
铭记前人功德,弘扬慈善故事,可以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