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公司勾结?李嘉诚出售23个国家43个港口,官媒发出灵魂拷问

小提谈科技 2025-03-17 12:22:41

近段时间,香港首富李嘉诚被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的起因,2025年3月4日,香港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约合165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财团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涉及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一交易迅速引发轩然大波,香港《大公报》罕见连发五问,直指交易背后“暗藏算计”,而港澳办官网更是转载了相关评论,称之为“国家利益危机”!究竟怎么回事?

原因很清楚,长和集团的此次抛售,不仅规模刷新了全球港口业并购纪录,更涉及到了中美在地缘问题上的博弈。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每年承载全球6%的海运贸易,1.4万艘船舶通行,2024财年收入近50亿美元。而李嘉诚出售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恰如扼住运河东西入口的“咽喉”,自1997年起便由其掌控,经改造后成为全球效率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之一。

但历经此次交易之后,就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彻底退出这一战略节点,而美国贝莱德财团,将会借此掌控全球约10.4%的集装箱吞吐量,从而跻身全球前三大港口运营商。

尽管李嘉诚声称此举是“规避地缘风险、优化资产配置”,但交易时机耐人寻味:特朗普自重新执政后,就已多次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甚至扬言“不排除武力干预”。

而巴拿马方面,迫于美国施压,也已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因此,李嘉诚此次事关巴拿马港口的交易,被外界视为了美国“兵不血刃”夺取战略资产的典型案例。

《大公报》尖锐质问:“为何将关键港口转让给不怀好意的美国势力?”“所谓‘精明’的交易是否考量国家民族利益?”并强调“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是逐利者,而是爱国者”。

港澳办的官方转载,进一步评价该事件为涉及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网民痛批李嘉诚“商人无祖国”,台湾退将帅化民更警告:“未来中国货轮恐遭美方刁难,运费与通行权将受制于人”。

然而,部分支持者却称其“高位套现明智”,但这一辩护遭官媒反驳:当美国通过港口控制全球物流命脉时,“商业利益”不过是短视的遮羞布。

贝莱德收购绝非单纯商业行为。结合特朗普团队“美国优先”政策,此举旨在通过控制关键港口,在贸易物流环节对中国形成“卡脖子”效应。

例如,美国可借港口运营权抬高中国货轮费用、拖延通关时间,甚至配合“301调查”打压中国航运企业。更深远的是,美国正以巴拿马为模板,试图通过施压在全球复制“港口并购战”。

当华为在芯片断供下启动“南泥湾计划”、比亚迪顶着制裁逆势崛起时,李嘉诚的选择显得格外刺眼。

正如《大公报》所言,中国新一代企业家正以“将制裁名单视作光荣榜”的骨气突破围堵,而某些人却将国家战略资产拱手让人。这种反差,暴露出资本全球化与民族利益之间的深刻矛盾。

李嘉诚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商业决策早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大国博弈的延伸。

巴拿马运河的易主,不仅是资本的流转,更是国际权力格局的微妙倾斜。历史反复证明,企业家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崛起提供的土壤,而“择高处立”不应是背离母国的投机,而是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复兴的担当。

从张謇实业救国到华为绝地反击,中国商业史始终铭刻着“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基因。当美国以资本为矛、政治为盾发动全方位围堵时,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撤退大师”,而是更多“向死而生”的破壁者。

毕竟,在丛林法则盛行的国际舞台上,唯有与国家同频共振,才能穿越惊涛骇浪,驶向星辰大海。

0 阅读:4
小提谈科技

小提谈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