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皇家藏书楼”:厘清圆明园文源阁被毁前布局

新黄河 2024-12-11 12:11:19

这是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局部景象(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鑫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题:探秘“皇家藏书楼”:厘清圆明园文源阁被毁前布局

新华社记者罗鑫

“万园之园”圆明园的遗址废墟上曾有过怎样华丽的盛景?这样的追问总能引发人们无限遐想。通过考古人员的不断发掘研究,这座清代皇家园林典范之作的面貌正逐渐清晰。最近重见天日的是园内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文源阁遗址。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日前公布,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曾遭英法联军焚掠的文源阁,地上建筑已几乎无存,然而通过考古发掘,文源阁的布局被厘清,各个要素被有机联系起来。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细节得到再现,让人们更好地回溯历史、传承文脉。

据介绍,文源阁遗址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阁,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

从西侧走进文源阁遗址,只见山石嶙峋。其中用两个玻璃罩保护起来的残石属于刻有乾隆御题“玲峰”二字的巨型石。此石玲珑剔透、孔穴甚多,曾立于文源阁前的水池中。

如今,水池干涸,南面一大片假山仍依稀可辨。沿着蹬道越过假山,很快就来到了宫门遗址。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正门不少是殿堂式的门,文源阁也不例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说,它的后门形制则相对简单,是一个随墙门。

在一处造型别致的沟门旁,张中华将古人的营造智慧娓娓道来。“在设计和建造文源阁的时候,古人实际上就考虑到了它的供水和排水功能。”他介绍,文源阁院内挖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在北墙内外设置了一条供水涵洞,又分别在东墙和南墙内外各设置了一条和三条排水涵洞,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

张中华表示,文源阁遗址的地面有高差,南墙下设置有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

自今年8月以来,除了发掘出宫门、趣亭、月台、碑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文源阁遗址还出土了铜、铁、瓷、陶、琉璃等质地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其中瓷器分为青花、粉彩、五彩等,建筑构件分别有黑釉瓦件、绿釉瓦当、铭文青砖等。

“在中国古代,黑色五行属水。大量黑釉琉璃瓦的发现,反映了古人的精神寄托。”张中华说。

在一处解剖坑,尽管过了200多年,基槽内的地钉(柏木桩子)仍清晰可见。张中华介绍,先挖基槽,底部夯打地钉(柏木桩子)防止建筑下沉和移位,地钉上面铺石板,上面再垒砌台基,台基内全部夯打灰土。文源阁遗址是目前圆明园考古所见对建筑基础处理最严格的一处。

“我们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中,时常感叹的就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张中华说。

考古工作人员的发掘还实证了文源阁遗址是一处独立院落,四周砌筑的围墙把它与外围环境隔开,使其自成一体;院内规划井然、风景独秀,院外河道环绕。

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台阶)等组成文源阁完备的道路系统。“它们所用的石板、条石等没有经过特别的雕琢,颇具园林野趣。”张中华说。

在文源阁北院门基址,进“门”后映入眼帘的花坛格外别致。“里面铺了卵石,还有用作装饰的瓦,砌成花瓣的样子,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张中华说。

“文源阁中的‘文源’二字意为礼乐文明之源,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化传承的注重。”张中华说,“未来,文源阁遗址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整治。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

圆明园遗址文源阁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暑期,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们来到圆明园,通过参观游览、模拟考古、手工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皇家园林的历史文化。未来,研学基地将尝试让孩子们实地探访文源阁的“皇家藏书楼”,从中感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