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提到彭湃的母亲周凤时,说她是“革命母亲”,称彭家为“一门忠烈”。这位女性,在一生中历经巨大转折。
她从一名贫苦农家女,成为地主夫人,又从地主阶级走向革命阵营,支持儿子投身农民运动。她失去了六位至亲,却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延续家族精神。
贫苦农家女的命运转折
1871年,周凤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平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穷得连温饱都成问题。
村里的人都知道,周家这一年又多了一个女孩,家境再难支撑下去。周凤刚满五岁,父母忍痛将她卖到公平墟黄家当婢女。
黄家是当地的大户,规矩极多,家里的活计从清晨开始,一直干到深夜。小小年纪的周凤,一天要挑十几担水,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打扫院子。
稍有差错,就会被罚跪甚至挨打。即便如此,她从不喊一声苦,咬牙忍着,把每件事做得井井有条。
随着年龄增长,周凤越发懂事,不仅干活勤快,心思也细腻。黄家老太太身体不好,常年离不开人伺候,周凤主动帮她熬药、捶背,逐渐赢得了黄家人的信任。
17岁时,周凤的人生迎来转折。桥东的大地主彭辛想纳妾,托人到黄家选人。
黄家毫不犹豫地把周凤推荐给彭辛。就这样,周凤从婢女变成地主的二夫人。
彭辛虽出身地主,但性格豪爽,比较开明。周凤嫁入彭家后,很快适应了这个新环境。她不仅打理家务,还协助丈夫经营榨油坊和田地。
她勤快能干,深得丈夫信任。彭家也因她的管理日渐兴旺,成了海陆丰地区的富户之一。
尽管成为地主夫人,周凤没有忘记自己贫苦的出身。每到农忙时节,她总是亲自下田干活,与佃户一起耕作收割。村里人感叹:“彭家的二夫人不摆架子。”
地主夫人的母爱与教育
彭家有三子两女,周凤为丈夫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彭湃,一个是彭述。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上,尤其是次子彭湃。
彭湃自小聪明,性格刚毅。小时候,他听母亲讲过许多民族英雄的故事,比如文天祥、岳飞。
每次听完,他都问:“这些人为什么不怕死?”周凤拍拍他的头说:“因为他们知道,百姓需要他们。”
母亲的话,成了彭湃少年时期最深的记忆。他常说:“母亲教我做人正直,眼里容不得不平。”
1917年,彭湃决定赴日本留学。临行前,周凤一面为他打点行装,一面叮嘱他:“你要记住,读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国家和百姓。”
到了日本,彭湃考入早稻田大学。他一边学习法律和政治,一边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中国的贫富差距。
1919年,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母亲,您曾告诉我,英雄就是为百姓出头的人。我现在明白了,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这封信,周凤读了整整三遍,泪水浸湿了信纸。她把信放进箱子里,心想:“湃仔已经长大了,他知道自己的路。”
彭湃的选择与周凤的支持
1921年,彭湃从日本回国,没有回到彭家,而是直奔海丰,开始组织农民运动。
他在家乡成立农民协会,宣传废除佃租制度,号召农民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他的行动,迅速在海丰县引起轰动。
当时的地主阶级对彭湃恨之入骨,骂他“败家子”“红疯子”。一些人联合起来,跑到彭家找周凤兴师问罪。
“你儿子搞农民运动,分田分地,害得我们都受牵连了!快让他停手!”
周凤站在门口,静静地听完。她目光坚定地说:“湃仔分地,是为了天下百姓。你们要恨,就恨我周凤。”那些人被她的态度震慑,骂骂咧咧地走了。
彭湃听说此事后,跑回家对母亲说:“娘,给您添麻烦了。”周凤摆摆手,说:“你做的事,母亲支持。怕麻烦,还能叫彭湃?”
她不仅为儿子的决定鼓劲,还拿出积蓄支持农民协会的活动。
有一次,农民协会的经费紧张,彭湃犹豫着开口,没想到周凤直接把自己的金手镯摘下来递给他:“湃仔,拿去用吧。家里的东西,能帮多少算多少。”
1924年,海丰县举行农民运动大会。作为农会领袖,彭湃站在台上高呼:“天下农民要站起来,自己的田自己种!”底下掌声雷动,台下的周凤看着这个激昂的儿子,心里满是自豪。
家里唯一的反对声来自大儿子彭汉垣。他性格保守,认为彭湃的行动太激进,多次劝母亲:“二弟这样闹下去,迟早出事。娘,您得拦着他。”
周凤没有回话,只是长叹了一口气:“汉垣啊,湃仔有他自己的路,他走得对。”
家族牺牲与革命母亲
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国民党反动派对彭湃的革命行为展开了严酷镇压。1927年,彭湃被迫转入地下继续斗争,但彭家却成为敌人的眼中钉。
彭家的一门六人,先后在革命中献出生命。长子彭汉垣因掩护彭湃被捕牺牲;三子彭述、儿媳蔡素屏、许玉馨等人,也先后牺牲。
1929年,彭湃被捕,敌人用尽手段,企图让他妥协。周凤得知后,亲自进监狱探视。
她看着满身伤痕的儿子,忍住泪水,说:“湃仔,咱们家有今天,全是为了革命。你自己决定怎么做,母亲永远挺你。”
彭湃坚定地回答:“娘,您等着,我不会低头。”不久后,彭湃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3岁。噩耗传到彭家,周凤没有倒下。
她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整理好彭湃的遗物,对其他亲人说:“湃仔是家里的骄傲,我们不亏。”
彭家虽然遭遇巨大牺牲,但周凤并没有放弃希望。她将所有的爱与希望寄托在彭湃唯一幸存的小儿子彭士禄身上。
她带着幼小的彭士禄四处辗转,一边掩护革命同志,一边坚持教育孙子。她常对孙子说:“你的父亲和叔叔们为了国家付出了生命,你要记住他们的精神。”
彭士禄
新中国成立后,彭士禄被送往苏联留学。他学成归国,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
每当有人夸赞彭士禄时,周凤总是淡淡地说:“这是湃仔的遗志,我们彭家做的事,是应该的。”
晚年的周凤依然心系家乡。她连续当选为海丰县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家乡的水库和矿场建设。
一次,为了修建银瓶水库,她带头迁移了家族的祖坟。她说:“国家的事大,咱家的事得往后放。”
1959年,毛主席在谈到彭家时,称赞周凤是“革命母亲”。周凤却始终保持低调,她说:“这些都是湃仔的功劳。”
1960年,周凤在家乡去世,享年89岁。她的一生跨越了阶级与时代的鸿沟,用朴实与坚韧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