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的城市只有一个,就是武汉。
如今更加夸张,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在武汉乘坐火车,能够轻松直达全国任何一个省会城市。而飞机飞全国任何一个城市,行程不会超过3个小时。(不包邮的地区除外)
如此优越条件的地理位置,似乎是把双刃剑,因为人来得容易,当然也走得容易。
如果把城市当成房子,这种格局的房子在风水上却有另外一个说法叫“万箭穿心”。
迷信的人认为这样的房子是注定了多少繁华也留不住的一场空。就那武汉的大学生举例,武汉N年前就是百万级在校大学生的超级学府,在校研究生数量也是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名第三的城市。武汉还拥有83所高校,7所双一流大学,都是核心专业领域的代表院校。
如此强悍的高教资源基础,可毕业季一到,又有多少学生留在了武汉?
其实没有太多意外,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首选经济活跃的东部地区,给各位看一组数据。
华中科技大学对2020届毕业生的流向统计,东部地区占比达到了48.49%,接近一半。
武大公开数据2020届武大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中,就业于长江经济带、大湾区、京津冀的毕业生占比超过了87%,东部沿海经济带几乎是断层领先了。
以一线城市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吸走了武汉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
武汉大学生的确是“孔雀东南飞”,而武汉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就是城市新增人口的数据。
拥有顶尖高教资源的武汉,10年间只增加了254万人口,甚至低于仅有一所211大学的郑州。
那我们看看地图,武汉的四周遍布产业经济强区,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川渝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又是妥妥的万箭穿心。
这些经济活跃区对于人才需求的体量十分庞大,尤其长三角、粤港澳,虹吸能力基本是全国式的。
而武汉作为几何中心,加上高质且高量的人才储备,毫无疑问就成了每年就业季被格外关注的那个城市,所以来自各大经济圈的头部企业们,也会直接到武汉的高校挖人。
最近看到一条消息,苏州居然承包8节高铁直接去武汉上门抢人,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而且这次瞄准的不是一般人,8节车厢里的硕博比例,占了八成以上。抢得这么明目张胆,还都是高端人才,作为武汉人真是心都碎了!
难道武汉真就是风水不好?就这个命?其实还是产业问题,目前武汉的产业结构还在依赖重工业,经济支撑依然以制造业为主,包括支柱性的汽车产业,以及钢铁、化工、电子等等,总体上迎合新经济环境的岗位较少,无法提供更多互联网、金融等适配岗位。
简单点就无法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了。而这些重工业的背后,基本是以国企主导的。到目前为止,武汉最头部的企业还是东风汽车、武钢、武汉烟草等传统国企。和民营打天下的广深相比,就业机会较少,很难让年轻人留下来。
还有就是武汉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越来越多,但本地承接能力有限。
华中科技大学就紧跟产业趋势,这几年在王牌专业的基础上,又陆续开设了机器人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专业,让毕业生更符合社会需求。只是目前武汉的新兴产业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仍是东湖高新区一家独大。其中,过去十年领跑的光谷也只有一个,接纳不了太多人才。
不过武汉,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改变。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传统的校企合作外,武汉高校还会主动为大厂们精准培养对口人才。就是高校和企业直接开设校企共建班。基本上,学校已经提前为大学生预留了未来的对口岗位,毕业后不用自己去外面找工作,直接走流程入职。这种方式,正在帮助武汉留住更多高校人才。
从城市格局看,产业多且富裕的地方,对多数高质量人才,才是那个最核心的吸引力,所以一线和东部沿海至今依然虹吸着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才资源。
而作为新一线,目前武汉的产业规划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几年武汉的第三产业增量已经在逐年增加,但说实话,立即改变目前的局面还是很难。
衷心希望武汉能早日走出万箭穿心,留住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