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行一句话,说大乘是普度众生,而小乘是自了汉,小乘不度众,小乘属于一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宗教。这种说法,究竟是民间自己杜撰的呢?还是有出处?
翻遍佛教所有的文献,我们发现,最早说小乘是自了汉的是禅宗(道教的魏晋玄学派)的黄檗希运,出自《景德传灯录》:“师曰,咄遮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也就是说,最早骂小乘阿罗汉是“自了汉”的人,是道教祖师。此后,经道教祖师佛果圆悟禅师的《碧岩录》等书籍的进一步挖苦和讽刺,于是小乘是“自了汉”的说法,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
因为禅宗是源自魏晋玄学,而魏晋玄学是道教支流,所以,以上说法仅代表道教的一家之言。
那么佛教里,大乘和小乘,有自了汉和普渡众生之区别吗?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南传佛教,是度众生的。不仅寺庙会集中一批弟子,每天传帮带,南传很多国家,小学课本里,就有佛教的核心内容“四念处”,所以说小乘不度众,是自了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明显是不尊重事实。南传几个国家加上中国云南等地,寺庙和学校,合力度众,每年教育的学生人数大约是610万人,再加上各寺庙的塔奴和农奴,总数约630万人。也就是说,全球小乘度众,每年约630万人,这个数目其实远远超过全球大乘佛教度众的人数。
那么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是怎么来的呢?是大乘佛教徒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吗?也不是。
大乘的“普度众生”,是《华严经》、《普曜经》等经文明文给大乘佛教徒,提出的硬性要求。那么这个“普度”,是普到何种程度,才算普度呢?首先,大家必须明白,大乘佛教真正见佛性,得解脱的标志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到佛性,这个是大乘佛教徒彻底得解脱的硬性指标。有人说往生净土,不是解脱了吗?其实往生净土,如果没见到佛性,还要在莲花里混一段时间,即使出来了,也必须先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到佛性,才算解脱。大乘佛经里记载的阿弥陀佛净土、弥勒净土、妙喜净土、妙宝净土,等所有的净土,你往生过去,都是去修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各净土,这个招生信息和要求,经文里都有明文。
要弄明白大乘佛教的“普度”,要普到何种量级,我们必须知道大乘佛教成佛的标准。大乘佛教是必须实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能见佛性的,大乘三十七道品十唯一见佛性的修法,也是成佛的必修。大乘佛教成佛,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1、大乘要成佛,必须修大乘三十七道品、灭尽所有的烦恼结使。
小乘成“佛”必须灭尽88品烦恼,都是粗的。大乘必须灭尽112品粗、中、细,共336品烦恼,远远多于小乘,也就是说,在小乘88品粗烦恼的基础上大乘还必须再灭尽24品粗烦恼、112品中烦恼和112品细烦恼。大乘除了必须灭尽336品烦恼之外,还必须断尽20品无明和24品习气,见下表。
2、大乘要成佛,必须灭尽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是导致无余涅槃重新产生名色的根本,无始无明恒使无余涅槃回归生命,这是无始无明的本质属性。只要无始无明没灭,再大乘佛教里,就不算真正的解脱,无余涅槃也只是暂时的化城而已。
3、大乘要成佛,必须度满一个佛土的众生数。
大乘《超日明经》中规定,大乘佛教徒,教会学生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这些学生将来会自动往生过去,成为这个佛教徒成佛时,佛土上的众生。大乘以这个方式度众,度满一个佛土的众生,才能最终成佛。度满一个佛土众生数量的硬性规定,见于《大乘芬陀利经》和《大方等大集经》的经文原文。大乘佛经里,随处可见,很多菩萨已经具备前面两项本事,断尽了336品烦恼、20品无明和24品习气,也灭尽了无始无明,但仍是十地菩萨,或者等觉菩萨,为什么?因为没能度满一个佛土的众生数,所以还得在其他佛土上帮忙度众。度满了,才能成佛。很简单,佛土上众生太少,你就宣布成佛了,不是笑话吗?
明白了大乘佛教徒成佛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我们会发现,大乘确实是“普度”众生,这个普度的量级,就是一个佛土众生的量级,如果度得太少,还是只能堕入无余涅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62-499888的尼泊尔纽瓦立绿度母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