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团圆之后》主要悲剧人物

夏天文化 2024-08-24 21:50:51

既批判又同情的艺术形象

——评《团圆之后》主要悲剧人物

《团圆之后》是仙游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创作的震动中国剧坛的一大悲剧作品。上个世纪曾应邀两次赴京献演,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及首都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全国许多专业剧团和地方民间剧团,先后移植去排演。

这出戏,我看了好几遍,觉得剧中四个悲剧人物,不论是叶氏或郑司成,也不论是放佾生或柳氏,都演得相当出色。而这些悲剧人物中,我独爱施佾生这个人物形象,觉得剧作者塑造得相当成功。从他身上,表现了悲剧的完整性,使悲剧形象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虚伪,引起台下观众,对吃人的封建制,发出了无比的憎恶和痛恨,教育了群众,收到悲剧效果,而施佾生这个人物形象演出的成功,使《团圆之后》的思想深度大大加深,使悲剧气氛大大加强。

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既可爱又可恨的人物形象的呢?作者是从典型环境中,揭示施佾生的性格发展变化,又从情节发展上展现其错综复杂的内心矛盾,一步紧向一步地烘托出悲剧冲突。剧本一开始就让观众看到施府在锣鸣鼓喧的乐声下的团圆喜庆。悲剧主人公施佾生浑身洋洋得意,阖家和和喜喜,一派祥和喜庆。施佾生得意地唱道:“独占鳌头又成婚,请旨旌表报慈恩。”可惜,诚是可惜,喜乐未息,悲歌乍起。“节妇”柳氏和郑司成的私情败露,叶氏羞于“母仪”而上吊而亡,悲剧情节从此开始。

剧作家如此安排剧中情节,是费一分匠心的:一方面从“旌表报慈萱”的团圆之后爆发出悲剧,更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首先给它一记响亮有力的无情的耳光;另一方面给施佾生复杂的性格矛盾开辟道路。

“独占鳌头”“旌表”和“新婚”,这是施佾生最得意的时候。这一系列浩荡的“皇恩”,不能不对这位十载寒窗,埋头挤向封建鳌头,以及他对封建礼教的自信,有着更深刻的影响。所以,当叶氏私情败露,他声声哀求柳氏“全三保”,自信“我状元何难庇一妻”,尔后当妻子被酷刑且要问斩,妻舅被鞭打时,他却表现出懦弱无能。杜国忠复审柳氏,他私闯监房,以撞死要挟哀求柳氏“全三保”。虽然在他心里起伏过无数次的矛盾,但对柳氏父子蒙恩,其妻遭刑受苦,他没有发出丝毫反抗的声息。为什么呢?人非草木,安能无情呢?只因为施佾生他的思想深处仍然是“百行孝为先,母誉岂能毁”为主导的。这不能不说封建礼教对其思想一种深刻毒害,所以不能不引起观众对他的愤恨。

但是,单单凭这点,也不能就认为施佾生是个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他毕竟是个二十几岁“涉世未深”的青年,是从封建礼教的书堆里钻营出来而夺得鳌头魁首的状元,所以这个二十来岁不同于一般的二十来岁,他在老奸巨滑的卫道者杜国忠面前,是“受之以柄”的,甚至丢了自己的生命。正因为这样,观众把对施佾生的仇恨和愤怒集中向凶残的封建卫道士杜国忠、洪如海身上,集中向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封建制度。作者如此处理,是花费一番匠心的。

对封建礼教的否定,是对封建秩序的控诉,这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卫道者所做不到的。当然,这种反抗并不是自觉的,但也不能不说是残酷的现实,给施佾生以觉醒力量,也因为这样,施佾生的悲剧才引起台下观众的同情,并由此发出对封建社会的礼教和制度的切齿诅咒。所以,我们不能把施佾生看成是顽固的封建礼教的卫道者,把施死于封建刀俎上看成是“同忠孝节义同归于尽”,或者是“维护封建礼教制度的应有下场”。这样会削弱对施佾生的悲剧制造者——整个封建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削弱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总之,我认为施佾生是一个批判性的人物,是个既必须批判,又值得同性的艺术形象。我们既不应该把他看成是封建礼教叛逆英雄,亦不应该和封建卫道者不加区别,因为施佾生多少带有一点善良的一面。批判和同情都在于更深刻地暴露和鞭挞封建社会的罪恶,也只有从具体环境发展中分析施佾生复杂矛盾的性格变化,才能全面给施佾生这一人物形象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便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这一具有深刻的悲剧主题。

本文作者:吴兆俊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5

夏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