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解放军进攻青海马步芳时,马鸿逵不予援救?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西宁。

在1949年8月的兰州战役中,解放军吸引青海马步芳的主力在兰州决战,一举歼灭青马军队2.7万多人。
由此,青马元气大伤,之后连续溃败,再也没有做出有力的抵抗。
有意思的是,在兰州会战期间,同为回族军阀的宁夏马鸿逵7万大军按兵不动,坐视马步芳全线溃败。
难道马鸿逵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9月5日解放军占领西宁,青马的统治宣告结束。
宁马也没有什么好结果,在9月24日解放军占领银川,宁马彻底覆灭,前后相差不过19天。
马鸿逵见死不救,自然是有原因的?
虽然宁马和青马同属回族军阀,历史上颇有渊源,实际上双方矛盾很多。
青马、宁马都起家于同治回乱,都是地方的军阀力量,最终被清政府收编。
青马和宁马却有明显的不同。

宁马的掌舵人马鸿逵,祖父叫做马千龄,是同治回乱大头目马占鳌麾下的一个部将,准确说是一个将军兼任军师。在回乱后期,马千龄认为造反没有前途,还不如果断投降清军,帮助满清镇压其他回族叛军。马占鳌听从了马千龄的建议,率部投降清军,成为政府麾下的地方武装力量。
马千龄由此名声大振,加上足智多谋,慢慢崛起。
当时马占鳌的势力很强,清政府希望能够分化瓦解他的力量,方法就是扶持马千龄等人。在满清的扶持下,马千龄的儿子马福禄、马福祥等人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马福禄、马福祥兄弟率兵赶赴北京救援慈禧太后,得到后者的赏识和重用。
同八国联军的血战中,马福禄死在北京城。
哥哥死后,马福祥就成为宁马的一号人物。

到了1904年,马福祥已经是西于镇总兵兼阿尔泰护军使,是西北的军政明星人物。
辛亥革命后,马福祥选择割据一方,不同中原军阀为敌,因此仕途非常顺利,受到历届北洋政府的拉拢。
在1912年,马福祥被任命为宁夏镇守使,成为宁夏的土皇帝,到了1916年更是被提拔为陆军上将。
马福祥的长子马鸿逵,在20年代继承父亲的宝座,成为宁马的一号人物。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至此宁马获得合法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本来势力最强的马占鳌这一派,却逐步消亡了。马占鳌的儿子马安良仗着自己有兵,多次和中央政府作对。在1914年,鉴于马安良的敌对行为,北洋政府派遣张广建担任甘肃都督。
张广建上台以后,拉拢其他回族军政势力,没多久就将马安良排挤到垮台。

青马起家的过程,同宁马大同小异。
马步芳的爷爷马海晏,也是马占鳌麾下一个将领。马占鳌投降以后,马海晏被陕甘总督左宗棠任命为河州靖南军中营马队管带, 相当于营长, 麾下兵马不超过三百。
马海晏和儿子马麒、马麟等人都是精明狡猾,凶悍善战的人物,很快受到清政府的重用,借此搞垮马占鳌的势力。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马海晏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带着军队同洋人作战。结果他积劳成疾,病死在宣化,却为儿子们换来了功名利禄。
老子死后,马麒开始受到清朝重用,实力日益扩大,仍然暂时归属马占鳌的儿子马安良麾下。

辛亥革命爆发时,马麒装作向清朝效忠,趁机扩大军队,成为西宁镇总兵。
至此,手握重兵的马麒没有必要向外强中干的马安良效忠,直接脱离马占鳌体系,赶赴西宁开创了青马独立割据势力。
随后的马麒同宁马一伙差不多,向中央政府效忠,换取割据地位。
在1915年,北洋政府承认现实,任命马麒为甘边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宜慰使,这是官方认可的土皇帝。
马麒一直掌握青马的大权,在1930 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

马麒在1931年去世,位子并没有交给擅长打仗的长子马步青,而是交给了政治高手,次子马步芳。
可以看到,青马和宁马虽然颇有历史渊源,都是马占鳌麾下的将领,却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互相并没有太多联系。
有意思的是,就组织结构上,宁马和青马倒是非常接近。

虽然宁马、青马打着宗教旗号,但他们的军政力量并没有太多宗教色彩,而是传统的封建形式。
清末民初西北回族地区比较落后,主要还是家族以单位生存发展。
而宁马和青马本质上只是这种家族模式的扩大版,仍然是一种落后的封建组织形式。
宁马和青马的高层最初就是简单的家族血亲模式,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地位。如果儿子年龄幼小,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地位。
青马第一代领袖马海晏死后,就是长子马麒继承地位。
而宁马第二代领袖马福禄死后,由于儿子马鸿宾还是少年,只能由弟弟马福祥继承地位。
随着宁马和青马规模的扩大,仅仅依靠几个兄弟肯定是管不过来的,因此高层逐步扩大到直系血亲,比如叔父、堂兄、表弟之类。
这种大家族关系在后期扩大到了宁马、青马的中层,方法是联姻。中高级军官想要在宁马、青马有较大发展,娶他们家族的女人几乎是唯一的方法。联姻成功以后,这些军官也会成为一家人,变成了利益共同体。
这就是《红楼梦》中描述四大家族那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依靠这种封建制度,优点是内部凝聚力较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封建家族也远比当时有奶就是娘的军阀将领可靠。
宁马、青马高层内部也不像其他军阀一样互相称为师长、旅长、团长,而是直接称呼“哥哥”“弟弟”“叔父”“伯伯”。
当然缺点也是明显的,主要是2点。一是真正的人才,未必愿意加入这种落后愚昧的封建大家族中。宁马和青马到了后期,都遭遇了人才枯竭的问题,很多军官能力不足,比如青马最后一任当家人马继援;二是封建家族对外比较团结,内部问题却是错综复杂,利益争夺也非常激烈。
以青马为例,弟弟马步芳是青海省主席,始终唯恐军事能力很强的哥哥马步青夺权。马步芳慢慢夺走哥哥的军权,宁可信任年老的叔父马彪和年轻的儿子马继援。
最终,曾为青马立下赫赫战功的马步青,被迫交出军权,在家闲居到死。

当然,也不是青马一家如此,宁马的内部斗争更为激烈。
马鸿逵是宁马一号人物,却有堂兄马鸿宾碍手碍脚。马鸿宾本来是宁马一号人物马福禄的长子,有自己的势力,同堂弟马鸿逵充其量只是合作关系。
马鸿宾和马鸿逵这对堂兄弟的关系不和睦,曾经发动过火拼,在家族调解下勉强和解。
上面扯了这么多,我们说正题。

马鸿逵之所以在兰州战役期间,选择坐视马步芳被击败,首要原因就是力不能及。
马鸿逵的宁马军事实力,大大弱于青马,当时仅有7万军队。以战斗力来算,宁马这7万军队能够对付5万解放军就很了不起。
而兰州战役中,青马兵力大约10万人,其中正规军不足7万,彭德怀的解放军则有15万。这是兰州战役的小战场,兵力对比已经很悬殊。
放在大战场上,彭德怀的一野在1949年2月有15万多兵力。兰州战役前2个月的6月,随着华北野战军一部的并入,一野兵力猛增到34万多人。

显然,即便宁马和青马齐心合力区区十几万人,也根本不是彭德怀的对手。
至于中央军胡宗南部呢?在扶眉战役损失4万多人后,胡宗南知道大势已去,残部退到四川北部和汉中,仅有一个兵团留在宝鸡,摇摇欲坠。
显然,胡宗南自身难保,不能增援宁马和青马。
再往大了说,在1949年初三大战役都已经结束,150万国军主力灰飞烟灭,包括国军五大主力。此时解放军兵强马壮,仅仅林彪的四野就有百万大军。依靠青马、宁马区区十多万军队,如何能够挡得住?
可以说,西北的局势已经注定,宁马和青马必然会垮台,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实力差距太大,马鸿逵才对援助青马犹豫不决。毕竟宁马自己的地盘尚且朝不保夕,哪里还有余力去管别人的死活。
就具体战术上,在攻打兰州期间,彭德怀安排第64军在固原一带牵制宁马。就这个第64军,也就是原来的华北军区第4纵队,就够宁马喝一壶的。
兰州战役仅有10多天,宁马就算全力增援,也未必能够突破第64军的纠缠。

况且宁马的战斗力虚弱,最不擅长打攻坚硬仗。仅仅半个月前,解放军发动陇东追击战,在固原东南任山河地区击溃宁马的抵抗,歼灭第11军5个团5000余人。此战马鸿逵的部队溃不成军,战斗力同解放军有明显差距。
宁马胡乱出击救援青马,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反而被解放军合围吃掉。
除了军事问题以外,马鸿逵拒绝救援马步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不和。
上面说了,由于历史原因,马鸿逵麾下是存在派系的。堂哥马鸿宾手下有1个军的兵力,他认为大势已去,不应该继续抵抗。
马鸿宾认为以区区六七万人对抗数百万解放军,是绝对不可能胜利的,是以卵击石。

青马同解放军有血海深仇,曾经歼灭了红军西路军2万多人,还残忍的屠杀和虐杀红军战俘。
红军的军长孙玉清和董振堂,都被青马残杀,西路军牺牲团以上干部143人,军、师以上干部20多人。
尤其是西路军的妇女抗日先锋团,也彻底被青马歼灭。对这些女战士,青马施以暴行。被青马杀死的女红军战士,尸体往往还被扒光衣服,割去乳房,甚至用木棍和树棍插入下体。
至于被俘的女战士,就更惨了:大多被集体轮奸,然后分给部下做妻妾丫环,甚至转卖多处。被俘女红军主要被集中在西宁新剧团“中山医院”和羊毛工厂。在羊毛工厂的人,白天做苦力撕羊毛,撕不好就挨鞭打,年岁较大的女战士随时都被工头拉去奸污。
解放军绝对不会放过青马,一定会为战友报仇雪恨。

但宁马历史上同解放军没有什么冤仇,甚至马鸿逵还在北伐期间同共产党有过一定的接触。
这种情况下,宁马唯一的出路是仿效傅作义一样投降,换取一些优待。
稍后宁夏战役期间,马鸿宾率领第81军投降,大大动摇了宁马的士气。
事实上,马鸿宾说的是有道理的。宁夏战役在1949年9月2日爆发,到23日就占领宁夏。
关键在于,此战宁马虽然被歼灭三四万人,战斗伤亡仅有不到千人,而解放军伤亡也只有700多人。这说明了宁马并没有做出激烈抵抗,或者说他们的战斗力和作战意识并不强。
在内部分化如此严重的时候,马鸿逵也无力援救青马。

随着青马和宁马被歼灭,盘踞中国西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家穆斯林军阀,被彻底摧毁。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为辰护航1992
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