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一天,我参加了一场久别重逢的高中同学聚会。
那个场景让我深有感触,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单纯和无忧无虑,比起追忆青春,这次聚会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碰撞与反映。
青春的再见与过去的追寻为了这次聚会,我们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联系到了大部分同学。
那个时候心里还想着见见这些旧时的好友,怀念一下青春岁月。
当站在聚会现场,才发现一切都变了。
我们班58人,但最终只来了19个人。
当年班里的两个班长现在都算是混得特别好的了。
男班长在省会城市做业务,一年收入不菲,车房都有;女班长在上海从事技术工作,年薪更是达到了三四十万。
而其他人,无论怎样追求一份体面的工作,有车有房,总是让人羡慕。
曾经在学校风云一时的人物,如今仍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聚会中的“风云人物”与“尴尬角色”聚会的最初总是寒暄,聊一聊过去,然而很快话题就变成了车子、房子、收入等等。
我试图打断这种攀比,提醒大家不必谈论工作和收入。
大家却将矛头指向我,问起我的现状。
我只能尴尬地回答自己在打工,月薪只有四五千。
这一瞬间,气氛变得有些微妙,我们那些低收入的同学默默地聊着生活的不容易,而混得好的同学则在互相吹捧。
上学时成绩一般的同学,现在在单位里混得很风光,甚至成了大家请托的对象。
一个同学得意地说:“以后你们有什么事找不到门路,尽管找我。”听到这话,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息,觉得自己与他们越来越格格不入。
整个聚会中,我始终感到自己与这些老同学有着莫大的差距。
或许是因为我选择了在城市打工,而他们多数在家乡体制内工作,拥有较好的资源和人脉。
一个毕业后回家种果园的老同学刘旭东,穿得朴素,同学们调侃他混得最差,但他依旧笑着和大家应酬,对于这样的状态,我心里有些感慨。
那些曾经成绩一般的同学,现在大多都过得相当不错。
不少人考研进入了父母或亲属帮得上忙的城市,工作和生活都异常顺利。
反而那些曾经努力学习但家境一般的同学大多选择了在外打拼,过着并不轻松的日子。
在这个聚会上,他们的炫耀总让我想起我们之间无形的隔阂。
聚会接近尾声,大家争着结账,最后还是刘旭东去付了钱。
我听杜志军说,刘旭东在老家种了十亩果园,多次被邀请到公司上班,都被他拒绝了。
虽然在这场聚会上,刘旭东好像是混得最差的,但我却觉得他也许是其中最洒脱的一个。
聚会之后,我看到了每个人在现实中的不同境遇和选择。
那些在体制内的同学们,尽管毕业多年,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互相调侃,互相帮助。
而我们这些在外面打拼的同学,似乎难以再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
那些上学时期的感情,早已被现实的距离拉开。
结账之后,老家体制内的同学们还去唱歌,我们城里打工的几个找理由提前离开了。
我猜明年的同学聚会,我可能不会再去了,女班长大概也不会来。
这样的聚会,对我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了意义。
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命运这次聚会后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彻夜未眠。
曾经以为大家坐在同一个教室,未来也会有相似的人生轨迹。
可现实告诉我,命运原来如此不同。
那晚,我的心情复杂,却也在这种复杂中找到了某些答案。
不管是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在外打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体制内外的差距,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无论如何,大家都在努力地活在自己选择的轨迹中。
或许,这才是人生的本质。
这个聚会也让我明白,毕业多年,人与人的关系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同学情。
那么多的人和事,都在岁月中逐渐变化。
而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这样的变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聚会的经历,带给我的是一次人生的反思——不管当下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