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罗勇 通讯员 黄紫林 黄佳雯 文/图
提起国网桃源县供电公司的李强,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微胖身材、做事干练有力的模样,“身兼数职的电网人”是同事们对他的中肯评价。
1997年,李强从部队转业至当时的桃源县电力局工作。27年来,他一直从事配电运检专业工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电网设备换代,获得“抗冰保供电三等功”“优秀教练员”“通道治理百日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小到一个家庭的用电保障,大到一个小区的电力设施升级改造,作为党员的他始终以身作则,冲锋在一线。
8月6日,李强(右)在10千伏泥镇线集中检修前检查确认相关准备资料
从“小白”炼成配电运检专家
48岁的李强,是国网桃源县供电公司电网技术部主任,也是配电线路高级技师。入职至今,李强在配电运检专业领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成为该领域的“百事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配电运检专家曾经也是一名实打实的“小白”。
“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但什么都必须去学。”回忆早年间从业历程,李强如是形容自己。原来在进入电网工作前,李强曾于1994年至1997年在部队服役,转业后,进入国网桃源县供电公司工作,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多年部队生涯,让李强有了一身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刚从事配电运维检修工作那会,除了不缺席公司内部的专业培训课程,李强还经常跟着师傅到一线进行实践。他将电网自动化系统相关专业知识“掰开揉碎”学,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与同行交流经验,探讨技术难题。
“每天回来我都像放电影一样,将一天的工作在脑袋里进行一次复盘,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加快进步。”随着经验的逐步累积,李强在配电运检专业担起了“大梁”。
“只有不断去学习和熟练新技术、新工艺,才能保证配电运检工作万无一失。”李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成就了他过人的眼力、非凡的体力和超强的耐受力,从一名普通的配电运维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配电运检专家,李强在这条路上走得有力而坚定。
电网运维“螺丝钉” 保供一线“冲锋者”
“根据本次工作任务,我们今天要对10千伏泥镇线开展集中检修,利用这次机会我们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帮带、监督作用,互相关心,确保整个过程安全高效。”8月6日,李强在10千伏泥镇线集中检修现场说道。
6月中旬以来,桃源的高温环境和大负荷运转让电力保供经受双重考验。为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国网桃源县供电公司开展重要输电通道、线路和设备集中检修。
“现场安全措施已全部布置到位,安全围栏及警示标示牌已正确放置。下面要进行瓷瓶更换作业,请大家按照之前的分工,各就各位。”炎炎夏日,烈日当空,作为经验丰富的配电运检专家,李强始终保持着驻扎一线的作风。
本次检修工作,他集桃源县佘家坪、桃花源和沙坪三个供电所的力量开展集中检修“大会战”,按照“一线一案”工作要求,精心编制检修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现场标准化作业流程,全力确保作业有序安全实施,保障迎峰度夏期间供电坚实可靠。“10千伏泥镇线瓷瓶更换已完成。”随着最后一个作业现场的验收完成,当天16时03分线路送电成功,本次集中检修落下了帷幕。
脚踏实地,秉承着‘螺丝钉’的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多年来的配电运检工作锤炼磨砺了李强能挑“千斤担”的“铁”肩膀。这是一位“老派”电网人最真实的写照。
据了解,李强2021年至今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10千伏线路共计200余次大型集中检修,他始终走在电网攻坚保供第一线,为国网桃源县供电公司的电网“强筋壮骨”做着突出贡献。
当个“严”师傅 “传帮带”育新人
多年来,李强在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同时,宛若一簇火光照耀一片黑夜,不断带动着身边人,让“能手身边再出新能手”。
“生活中幽默风趣,工作中一丝不苟。”这是徒弟们对李强的一致评价。在师徒带教方面,李强积极探索“多样化”带教形式,让“传帮带”焕发新活力,他经常会悉心观察这些电网新人在工作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坎坷,发掘他们的优点和短板,再分别“因材施教”,帮助青年员工实现从适应、成长、成才的转变和提升。
“现在入职的00后往往不用担心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但实践操作上还需要多多锻炼,我就经常把培训课堂搬到生产作业现场,从设备检查、故障诊断、维修案例等多方面展开,帮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岗位专业技能知识。”李强向记者介绍道。他鼓励青年员工下到一线边干边学,着力解决生产实际疑难问题。
杜晟玮是李强的一名“得意门生”,在打赢今年年初抗冰保电三场“硬仗”后获得国网常德供电公司2024年度“优秀保电尖兵”的荣誉,他提起师傅李强时,感激地说:“师傅总是会带我下到现场去传授一些检修的诀窍,他那‘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的奋进姿态不断鼓励、影响着我,我现在也能独当一面了!”
27年来,李强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全局掌控能力,被省公司聘请为技能类兼职培训师,多次参加省公司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输、配电专业工种技能鉴定工作,他将自己从“零”开始练就的保供电“真功夫”倾心传授,为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训”出了一批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