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移民浪潮中,受自然地理因素及移民链条影响,潮州人主要移居地包括中南半岛和南沙群岛。作为第五代潮州裔,Ady Suwardi 出生于千岛之国印尼,却在 880 公里之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遇到了启发他梦想的教授们。如今,他来到中国香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
Ady 在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热电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旨在将废弃电子产品转化为有用材料,并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领域研究方向,不但充分结合了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与技术创新,而且充分凸显了科学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潜力与价值,要知道,废弃电子产品(WEEE),就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废物流之一。
也正因 Ady 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今年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成为入选者中跨学科、跨区域多元背景的代表性科学家之一。
亚太科技创新,
新星层出不穷、冉冉升起
近年来,科技创新的版图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向多极化发展,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随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凸显,亚洲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显著上升,推动了全球科技能力的增强。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科技增长速度的加快,也表明了全球科技活动重心的东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研发和创新的密集区,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兼具跨地域、跨学科、跨产业融合特色的亚太青年学者应运而生,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除了 Ady,赵安娜也是其中之一。在韩国,身为女性的她没有选择 STEM 学生最传统的医生之路。而是在完成组织工程博士学位后来到澳大利亚进行博士后研究,此外,她在博士期间的研究重点是“组织工程”,博士后则是“神经科学”,虽有差异,但她始终专注于解决传统模型的局限性。基于提升人类大脑模型复杂性的需求,她开发了组织工程化脑类器官(teBOs),重塑了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格局。
越来越多优秀的亚太青年科学家正活跃在最前沿的科技创新领域,与此同时,这些青年学者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具有更显著的科技创新全链条的融合理念(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非常注重推动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
来自中山大学的陈雨沛,同样是今年的入选者,他最关键的创新是提出了一种针对鼻咽癌(NPC)的放疗后应用节拍化疗的治疗新策略。这是一种持续性应用小剂量细胞毒药物的给药方式,可有效抑制成瘤能力强的细胞,同时机体耐受性好。该策略不仅显著降低了 NPC 患者转移风险,而且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更易获取和实施,尤为适合向基层推广。这项成果强调了将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解决癌症治疗中关键的未满足需求,不仅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且有潜力在其他癌种中推广应用。
这三位 TR35 的成长故事背后,是亚太地区科技创新热潮的升温和席卷。亚太拥有全球 60% 以上人口,是全球研发投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从 1966 年的 22% 到现在的 40%,份额不断攀升,体现了对知识与创新的重视。国际权威机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地区,这与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支持及教育水平提高密切相关。
正是看到亚太地区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具有 121 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 2014 年开辟了亚太 35 评选。
创刊于 18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在 1999 年的时候,为庆祝创刊 100 周年并寻找年轻创新人才,启动了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之一。
在今年 9 月 9 日的 2024 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发布仪式上,现任总编辑 Mat Honan 进一步追溯了 1999 年 TR35 的初创愿景,分享了二十余年历程中的宝贵观察,特别凸显了青年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的不可替代性,并高度评价了中国青年人才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迅猛崛起及其巨大潜力。
图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总编辑 Mat Honan
Mat Honan 分享道,1999 年互联网蓬勃发展,生物学等领域发生巨大变革,该项目希望发现各领域的领袖人才,以此展望未来并回顾过去。在过去的 20 年间,这些被遴选出来的年轻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也证明了该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于 TR35 亚太青年科技人才遴选的初衷,Mat Honan 强调,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拥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众多创新公司,创新活动如火如荼,为这一批跨区域、跨专业、覆盖或跨越整个科技创新流程(从研究到应用/临床)的人才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因此,将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人才的嘉奖范围扩大到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是非常必要的。
在讨论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时,Mat Honan 认为,全球各地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例如,能源危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他希望全球竞争能够更加公正公平,并呼吁 AI 专家积极参与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节约等问题。亚太地区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应用的普及、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然而,该地区也有许多创新机遇,例如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显著优势,以及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崛起,这些都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亚太地区已展现全链创新能力
今年,随着最新一届 TR35 亚太区入选名单的发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还对 2014 年至 2023 年 TR35 亚太区入选者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副出版人、水木络绎联合创始人张岚表示,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亚太地区科技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显著进步。
统计显示,过去 10 年间,有 185 位青年创新者脱颖而出,入选了 TR35 亚太区名单,其中,新加坡和中国大陆人才占比 70%。通过比较 TR35 亚太和 TR35 全球的关系,发现亚太区域入选的女性占比相对较小,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此外,TR35 全球更多的入选者来自企业,而亚太地区来自研究机构的人才比例超过企业,达到 4:1。
在专业领域方面,TR35 全球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机器人、能源、环境、材料科学等领域,而亚太地区材料科学的人才占比最高,达 27.6%。通过对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共 51 位入选人才的研究方向和机构的分析,发现基础科学创新主要关注石墨烯、纳米科技、光学科技等,应用驱动的创新则关注与特定场景相关的领域,如 IT、计算、医疗医药、先进制造、能源领域。
生物技术和医学占比第二,约 26.5% 的人才来自该领域,49 位入选者包括来自哈佛大学医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等的人才,他们致力于基因开发、药物开发、生物制造等。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也备受关注,约有 29 位入选者,占比 15.1%。他们关注能源转化的催化创新、海上风能等新能源以及新的储能设备,以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更关注工业化解决方案。
2024 年《区域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亚太区域面临经济增长、气候变化、人们的选择、安全以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系等挑战。因此,要承认技术创新和行业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因子。2024 年,亚太区域在半导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前 15 的公司中有多家来自该地区,如三星电子、韩国 SK、日本索尼、中国台湾的 TSMC 等。亚太在全球半导体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电动车开发和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松下、三星、SK 等公司的增长,以及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投入运营,标志着亚太在新能源领域的领袖地位逐渐确立。
亚太地区展现出了全链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到工程、制造,具有巨大的上市潜力。未来,期待亚太地区走上创新之路,成为创新的驱动者。在接下来的 10 年,通过 TR35 希望看到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工作,使科技成为亚太地区的特色,并加强区域合作,应对人类发展的挑战。
扫码报名 2025 亚太区
扫码报名 2024 中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