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资兼文武”的神勇,使得关羽都为之震动。刘备当了汉中王之后封出的五虎大将中,马超排名第四,关羽没见过他,就写信问诸葛亮,马超这个人,比我怎么样?诸葛亮说马超是韩信、英布一样的猛人,但是没有你气质好啊。哈哈哈。关羽看了,感觉有了面子。
三国演义上,还做了加强丰富,说关羽嚷嚷着要去四川,跟马超比武,一较高低。这一点虽然是虚构的,但反应了马超的武力值,是可以和吕布、关羽并立,进入前三的。演义中写两员将官对打,一般是几个回合,十几个回合,就见了胜负,达到一百回合以上的,只有四处描写记录,其中马超就占了两处。一次是马超跟许褚大战了两百多个回合,一次和张飞打了两百多个回合。后来以至于关羽都动心了。在演义第65回,关羽主动要求进西川,要和马超比武,经过诸葛亮劝阻,方才罢休。通过和同时代的最红武将互动,马超人气一路飙升,成为顶流的武将。
在演义第58回,曹操和马超在关中对战时,马超又把曹操打得“割袍断须”,狼狈逃窜。不过,我也要提示你,上面说的这些马超的大战回合,其实都是演义虚构的。演义正是通过这些情节虚构,成功塑造马超演义对马超的外表形象,也进行了渲染。在马超和张飞对战时,演义说:“刘备在葭萌关上往下看时,门旗影里,马超纵马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来人才出众。刘备叹说:‘’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也就是说,马超是个漂亮的英雄。“锦马超”一词,是演义的虚构,后来到了评书中就变成了“锦衣马超”。三国演义中曾有两员武将为了争夺主公赏赐的一件锦袍而比武的描写,可见“锦”是作者心目中很有档次的东西。(在演义写马超和张飞对战时,张飞自报姓名,说:“你认得燕人张翼德吗?”马超则说:“我家世代公侯,哪认识村野匹夫?”作者也是把马超定义成了贵家子的形象,这又增加了马超的一种尊贵气质。)和三国其他顶尖武将不一样,马超是一个悲剧英雄。关羽的悲剧更多是源于个人的性格和气质,而马超的悲剧则更是一种命运悲剧。他使我想到苏联名著《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哥萨克骑兵英雄格里高利。马超和他的团队在一出场时,就是一个自带资源为弱势的群体。《三国演义》管马超的部队叫西凉兵。“西凉”两个字,实际上不是历史上的名词,但是折射出了一种异域情调。实际上,凉州是东汉行政区域中的十三个州之一,位置在陇山以西,从天水郡直到敦煌郡,地处西偏,里面羌族很多,被称为羌胡。陇西凉州与中原文化有一定差异,它属于边陲地区,在东汉后期频频爆发羌族的大规模叛乱,凉州兵善于使用长矛,非常善战,令中原人惧怕。凉州地区纳入汉朝版图,相对也比较晚。在演义语境中的“西凉兵”,跟《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骑兵,相似的地方都是勇猛善战、民风淳朴,同时有属于被边缘化的群体。
马腾是汉人,但是他娶的是羌族女子,生下马超,所以马超有一半羌人血统。我们知道,《静静的顿河》中以格里高利为代表的哥萨克骑兵的悲剧命运,就是被不同的主流势力役使,先后被迫效力于白军、红军、纳粹、反纳粹阵营乃至匪帮,英勇战斗,却是充当工具,得到的回报是牺牲、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和流离失所。马超的人生轨迹也是如此。马超人生的三个阶段就是:一,被曹操利用又抛弃,家破人亡,二,做匪帮,妻儿被杀,三、被张鲁收留但是被猜忌,儿女被杀;四,依附于刘备,郁郁而终。这中间和教训令人反思。首先,被曹操利用。最初,曹操面临着北方袁绍、东方吕布、南方刘表的围攻局面,需要争取西部的同盟。于是派人到关中,与马腾、马超父子建立联盟,在曹操和袁绍的两个儿子长期攻战的时候,马超带军击败了山西地区的袁氏家族军队,斩杀了大将郭援。但是,曹操在利用了马腾、马超父子之后,转而刀兵相向。在演义第57回“柴桑口孔明吊丧”,这时候曹操已经平定北方,在南方的赤壁之战则无功而返,于是转而向西谋划进攻关中的马超,因为马超作为盟友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于是,荀攸给曹操献了个计策,下诏书把马腾加封为征南将军,从而把他骗到京城。马腾和马休、马铁父子等人,带兵去了许都,然后被曹操杀害,马超则留在关中统领兵马。这里和历史实际情况稍有出入,就是马腾一家实际是在曹操和马超大战后,才被杀害的。下一回,演义第58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操统兵西去关中,和马超发生激战。战斗的时间比较长,马超一直占据上风。演义虚构了曹操被马超打得“割袍断须”的场景。接下来的描写是基于史料,曹操西渡黄河时,差点被马超射死在船中,靠着许褚划船才侥幸过河,以至于曹操气急败坏地说:“马儿不死,我死无葬身之地。”随后在渭水以南,曹操的营寨也总被马超摧毁,处于被动。接下来第59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曹操最终通过用离间计扭转战局。他假意和马超、韩遂讲和,讲和后又在城下和韩遂面对面欢笑对话,有给韩遂写来涂改后的书信,使得马超怀疑韩遂背叛自己。马超跟韩遂互相猜疑,于是决战失败。这时候的马超,父亲全家二百多口被满门斩首,自己又丢了关中,只剩一小撮人马。
紧接着是马超人生的第二阶段,做“匪帮”。演义第64回,“扬阜借兵破马超”写的就是这个过程。马超在关中战败后,又向西回到凉州,他就利用自己在羌人中的影响力,召集羌人,攻击各郡县,客观上是在破坏原本还算太平的凉州。马超用了八个月时间攻下了凉州刺史所在城池,杀死凉州刺史。又领兵击退了从关中来救凉州的夏侯渊。但马超领兵外出时,假装投降的官员趁机杀了马超的妻子儿女,把马超堵在城外。血战之后,马超败走,只好又从凉州逃走,转去投奔关中以南的汉中郡的张鲁。在汉中这里,到了元旦节,马超和家人聚会,一看只有马岱和自己的妾董氏,以及董氏的弟弟,于是口吐鲜血,说:“我全家二百多人全都死掉了,就剩你们两三人一起过年敬酒了吗?”这个场面,更让人想到格里高利的一家人在无休无止的战乱中几乎死光。但是悲剧还没有结束。随即是第三阶段,依附张鲁又被猜忌。演义第64回,马超依附在汉中张鲁这里,张鲁要把女儿嫁给马超,但是手下人进谗言,于是张鲁就又不肯给了。马超待在汉中,寄人篱下,到了第四个阶段,就是去投奔刘备。也就是演义第65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这时候,刘备带兵进入四川,开始进攻刘璋,经过一年时间,打到了成都,但是不能打下来。于是刘备派人到汉中,劝马超来投奔自己帮忙。马超接受,于是孤身偷着绕道从汉中逃走,奔到成都城下。马超一来,成都守军闻知马超的大名,就立刻不战而投降了。演义在讲述这些内容时稍加丰富,虚构了马超被张鲁派遣去打刘备,和张飞在葭萌关下大战了二百回合的故事。马超投奔刘备时其实非常凄凉,他在汉中的部将如庞德等人以及军队,乃至家属,都不敢带走,只和马岱两个人,化妆偷着跑去成都,投奔刘备,而且还不敢直接南下,而是绕道而行。因为他身边已经没有一个士兵,于是刘备半路上先送给他一只军队,避免他来到成都时,被刘璋看到太落魄,而没有了威慑力。更凄惨的是,他留在汉中的家属,有他的妾董氏和他的儿子马秋。张鲁出于报复,把董氏改嫁给下属,把马秋亲手杀了。马超彻底家破人亡。《静静的顿河》的最后一幕,是格里高利在死掉了妻子之后,和情人一起逃走,想永远脱离战争。结果被士兵盘差,奔跑途中,情人被开枪打死。最后大地上,只剩下他自己,和失散又遇到的一个儿子。马超在投奔刘备后,谨小慎微,虽然被封为骠骑将军,是五虎大将之一,领凉州刺史,但负责镇守偏远的武都郡山地。武都郡和隔壁的天水郡都属于凉州,天水郡是马超出生的地方。刘备派他来这里的意图,是叫他向故乡发展。但马超没几年就死去了,时年四十七岁。马超死在了可以眺望和守护自己故乡的地方。
马超先后效力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但是路子越走越窄,他命运悲剧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第一是,他所属的凉州地区,各路豪杰英勇善战,同时也崇尚自由,不受拘束。这带来的后果是不能相互统领和团结,于是变成一盘散沙。这一点和马背上的哥萨克勇士是一样的。在马超人生第一阶段,曹操与关中的马腾、马超等军事力量搞联合的时候,马超为什么被动接受而不是自立山头,逐鹿中原呢?就是因为当时各部军事力量,有马超、韩遂,还有侯选、程银、李堪、张横等十部,以及更小的部队,各有各的军事范围,互相还攻战不休。马超家族只能借助和曹操联手,才能获得对其他各部军的优势和控制。所以被迫和曹操结盟,从而处于受支配的地位。随后曹操和马超在关中大战,马超失败,也是因为他的联军不团结,其中有韩遂的部队,还有侯选、程银等十部独立存在的力量。第二,凉州背景的英豪,包括董卓、李傕、马超,都缺乏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号召力,于是人生轨迹显得得过且过、朝不保夕,遇到外部压力时,只能被动找出路,沦为别人的工具。最落魄时,不免像匪帮那样搞破坏。第三,当曹操已经控制了北方,势力很大,马超属于受曹操支配的力量,父亲马腾也被招到了许都,随后曹操进兵关中,这时候的马超也可以选择接纳曹操的军队,而不是带兵抵抗。如果投降,父亲还可以活。这又体现了马超的乡土自由意识。他们守着西部的土地,虽然不进取,但也绝不退缩。这就像哥萨克参加了各种势力的军队,但归根结底,他们其实只要求在自己的故乡顿河,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于是马超在战略态势完全不利的情况下,与曹操决战,开启了自己一路败北奔走的人生道路。马超的人生,就是三国时期,边缘势力的人沉浮流离、背井离乡的写照。他作为半个羌族人,他的故事,也代表着当时代的陇西羌人的命运悲歌。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