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塘口补光,夜间摄食促进,生长速度对比,节能方案优化
在咱们搞水产养殖的行当里啊,大闸蟹可是个备受瞩目的宝贝。大闸蟹这玩意儿,它长得那叫一个帅气,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喜庆。这大闸蟹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市场上那价值可不小呢。就拿前几年的市场情况来说吧,在旺季的时候,一只个头大点的大闸蟹每斤能卖个几十块钱,一只蟹要是按个头卖,大的那价格更是往上加不少。
咱先说说这大闸蟹养殖的痛点吧。就说养殖户吧,都希望大闸蟹长得快,产量高,可这大闸蟹的养殖可不容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养蟹的老乡们都遇到了不少头疼的事儿。这边的水啊、土啊啥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子,得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养殖的方法。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江苏的一个养殖户老陈,他在阳澄湖边养了多年的大闸蟹。以前啊,他就发现这大闸蟹在秋季生长得特别快,可到了冬季,好像就慢下来了。尤其是到了晚上,黑暗的环境下,大闸蟹都不怎么活动、摄食,白白浪费了生长的时间。这可让老陈可头疼了,毕竟养殖场那一片的水面都是大闸蟹的家,他就盼着这些蟹儿们能多长点肉呢。
那怎么能让大闸蟹在夜间也积极摄食、加快生长速度呢?补光这个办法就被提了出来。补光在很多养殖场景里都用得挺多的。比如说像鱼塘里补光,能让鱼的活性变好,摄食增加。大闸蟹这边也有类似的情况。
咱们先说说在不同环境下补光对大闸蟹的影响。在大规模的养殖场里呢,有那么多池塘,要是一下子都补上光,那可得耗不少电。这时候节能方案就很关键了。像山东的一个养殖户,他的养殖场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平原地区。他就尝试在每个塘口安装了特定功率的补光灯。这种补光灯有智能调节功能,根据白天和夜晚的光照强度自动调整亮度。这样可以避免在一些本来光照就比较充足的时候还浪费电能。而且啊,他对不同的塘口进行对比实验。一部分塘口是正常的自然光照环境,另一部分塘口则进行晚上补光。过了几个月的观察,他发现补光后的塘口里的大闸蟹,在夜间也开始活跃起来了,纷纷出来觅食。而没补光的塘口,大闸蟹基本都躲在水草里或者蟹壳下不动。
咱们再来说说不同地区大闸蟹生长的差异。就拿南方和北方来说吧,在南方,像广东福建那一带,环境比较湿热。大闸蟹在这样的环境里,它们的生长节奏和水温较高的时候比较吻合。一般来说,在水温合适的时候,南方的养殖户大概30天左右就能感觉到大闸蟹有比较明显的生长变化。因为南方的水温比较高,大闸蟹的新陈代谢也快。可在北方,像辽宁辽宁的水域大多偏冷。同样温度下,大闸蟹的生长就慢多了,30天的时间可能还没有南方大闸蟹生长的那个效果。而且北方冬季比较长,寒冷的天气会让大闸蟹进入较长时间的冬眠或者低活性状态。
我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分享了他在湖北养殖大闸蟹的经历。他说啊,他开始的时候也觉得大闸蟹就是按照季节生长,没太想过夜间补光这事儿。可是后来看到别的养殖户补光之后的效果,他也想试试。他就在自家的几个小塘口里开始尝试补光。选了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补光,从晚上6点到8点,然后10点到12点这样不同的时段,看看大闸蟹的反应。结果发现晚上7点到9点到这几个小时补光效果最好。这段时间大闸蟹摄食特别积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和没有补光的塘口比,补光的塘口里大闸蟹的个头平均大了不少呢。
说到这里啊,咱们再聊聊在大闸蟹养殖塘口里补光促进摄食、加速生长,那补多少光合适呢?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补光少了,效果不明显;补光多了呢,不仅成本增加了,还可能对大闸蟹的生长环境有不良影响。还是拿刚才山东那位养殖户举例,他经过不断调整,发现他在的水域环境里,补光强度达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大闸蟹的摄食量和生长速度就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要是再增加补光强度,大闸蟹就表现得有点不适应。
说到大闸蟹生长速度,不同的养殖方式也有影响呢。像在散养模式下的大闸蟹,它们的活动空间比较大,觅食范围也广。但是这种养殖方式如果单纯依靠自然的觅食和生长周期,很难在短期内提高产量。在大规模的养殖场模式呢,就比较好控制一些生长条件。在浙江的一些精养塘里就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精养塘里,大闸蟹经过2个月左右的养殖,从蟹苗长到可以做蟹券销售的规格,和散养模式下几个月才能达到的规格差不多了。
咱们回到补光的话题上,那什么样的补光设备比较好呢?现在的补光灯种类可不少。有一种LED补光灯,它在节能方面表现很不错,而且光的颜色还能选择。大闸蟹对不同颜色的光可能也有不同的反应呢。比如在一些北方寒冷的地方,用暖黄色的光给大闸蟹补光,大闸蟹可能会感觉更舒适,摄食更积极。而在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里,白色光的补光灯可能会让大闸蟹的活动范围更广。
还有一些绿植在大闸蟹养殖环境里也有着独特的作用。这里就给大家说3 - 5种绿植的对比吧。像芦苇,它在水里扎根很稳,而且叶子很茂盛。它能在大闸蟹养殖塘口起到一定的遮光和栖息作用。芦苇多的地方,大闸蟹很喜欢躲在下面。还有菖蒲,菖蒲的叶片比较细长,它有一定的净化水质的能力。对比芦苇,菖蒲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更好一些。在水质比较浑浊的地方种菖蒲,能让水质变清澈,这对大闸蟹的生长是很重要的。另外有一种水葫芦,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但是得控制好量。如果控制好了,可以给大闸蟹提供一个躲避敌害的地方。不像菖蒲和芦苇,它不能直接净化水质,反而如果太多会破坏水质。还有一种植物叫菱角,菱角在水里生长,它的枝叶也会给大闸蟹提供一些活动和隐蔽的地方。菱角要是管理好了,自身还能收获呢。
咱们再聊聊时间对大闸蟹补光养殖的影响。如果是在大闸蟹生长的旺季,像6 - 9月这几个月,这个时候补光可能会让大闸蟹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可是到了其他时间,比如冬季,可能补光的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我曾经在一个上海的养殖户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养殖场在夏季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补光,大闸蟹的蜕壳频率比以往没有补光的时候都高。蜕壳之后的蟹也长得特别快。但是到了冬天,补光的效果就差了很多,因为这个时候大闸蟹本身就处于相对不活跃的状态。
我们还可以说说地域不同,养殖环境不同对大闸蟹养殖的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大,而且水质比较适合大闸蟹生长。这里的养殖户很多都是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在湖泊养殖大闸蟹的时候,他们除了关注补光这些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也很重视传统的生态养殖方法。比如放养一些水生植物,让它们和大闸蟹和谐共生。而在一些山区的池塘养殖大闸蟹呢,水流比较急,养殖户就要想办法去调节水质和流速,确保大闸蟹能在合适的环境里生长。这里面的细节差别非常大。不同的地形地貌会给大闸蟹养殖带来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咱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说在大闸蟹养殖的过程中,把不同地域的一些成功经验,像南方的水生植物配置方法、北方的节能补光技术,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不是会让大闸蟹的养殖更上一层楼呢?比如说在南方的养殖场里,借鉴北方冬季节能补光的方法,把补光灯功率调低但是增加补光的时间,让大闸蟹在相对低温的时候也能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再结合南方当地适合的水生植物,在池塘周边种上适量的菖蒲、芦苇等植物。这样既能让大闸蟹有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又能降低成本。
从大的养殖周期来看,比如3年的养殖周期,前一年可能大闸蟹主要是适应养殖环境,这个时候养殖户要把基础的环境打好。像水质的调节、塘口的肥力控制等都得做好。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养殖技术,像是补光促进夜间摄食这些。到了第三年,也许就能收获非常健康、饱满的大闸蟹了。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在大闸蟹养殖塘口进行节能方案优化的时候,除了考虑补光灯的功率和智能调节功能,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是池塘的结构布局,比如塘口的深度、形状对光线散射和水流的影响?还是从整个养殖场的能源管理体系方面去考虑,把养殖场里其他的设备能耗和补光灯的能耗统一规划?这都是一些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为如果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对于大闸蟹养殖产业来说,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可持续发展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那各位养殖户们,你们在自己的养殖场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或者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