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汉苦练书法50年,花8年抄四大名著献党,专家痛批:没意义

御史论点 2024-12-28 15:30:38

2019年,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山西老人张喜才为祖国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用毛笔抄写的四大名著!

这项浩大的工程总计用时八年,耗费了152个本子,总计367万个楷体小字。

可就是这样一份献给祖国的大礼,却引来了一些专家的非议,他们认为这种举动完全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面对批判和质疑,张喜才只回复了一句话,就怼的对方哑口无言。

那么这位山西老汉是如何反驳的?他又是出于何种执念来完成这份“厚礼”的呢?

退休老人书写四大名著

张喜才本是印染厂的一名退休工人,平时没事就会到公园里写写字,锻炼锻炼身体。

2011年,他的子女为其安排了一次国外旅游。

身处异国他乡,张喜才竟意外地遇到了一些对中国书法感兴趣的外国人。

他兴致勃勃地走过去看了看,发现这些人写得都还不错。

导游用英语跟这些人打了个招呼,并向他们介绍了一下张喜才:来自中国,还略懂书法。

没想到他们听后,立刻兴奋地让老人展示一下。

张喜才随即便拿起了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一个个方块字。

而那只毛笔在他手中,竟宛如一条游龙,肆意飞舞。

等写好拿给外国人看后,他们对张喜才竖起了大拇指,不断地叫好。

这次特殊经历,让张喜才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回国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身为中国人,弘扬中国书法义不容辞。

他本人之前有过50年的书法练习经验,虽然没有名师指导,但对于初学者入门,完全足够。

经过深思熟虑,张喜才决定抄写中国传统名著!

在此之前,他已经抄写过《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文化经典。

这次,他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四大名著。

做出决定后,张喜才开始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购买了大量的纸张和墨水,制定了详细的抄写计划。

他发现,如果抄完四大名著,至少也要八年时间,而八年后正好是祖国70周年的生日,刚好可以做为生日礼物。

于是从2011年开始,他每天坚持抄写,风雨无阻。

起初子女们以为父亲是心血来潮,过一阵子就会放弃。

谁知张喜才一有时间就写,连外出的时间也缩短了一半。

但张喜才坚持了下去,在耗费两年的时间后,完成了《红楼梦》的抄写。

看着自己的成果,他满心欢喜地将书逐一装订,共计60本。

之后他信心大增,仅用一年时间就写完了《三国演义》,共计60本。

但张喜才毕竟年龄大了,写完这两部书后,头晕眼花,体重也减少了10斤。

之后他只好放慢进度,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剩余的两部书。

在2018年,张喜才完成了全套名著,提前完成了任务。

但等家人将他的著作发到网上时,竟然引起了非议。

有人质疑这手写四大名著根本不是张喜才写的,肯定是代笔。

张喜才老人怒斥这些人,说自己没有撒谎,自己从小练习写字,至今已有50多年!

张喜才与书法的不解缘分

张喜才与书法的缘分要从他小时候说起。他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12岁那年,张喜才遇到了一位老师。

他看张喜才对写字很感兴趣,就送给他一支毛笔和几张宣纸。

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书法工具。

从那时起,张喜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家境的贫困并不允许他经常购买文具。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田间地头,用树枝在泥土上练习书法。

18岁那年,张喜才参军入伍。即使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热爱。

在部队,他有幸接触到了懂书法的文工团,他们主动教张喜才书法,让张喜才受益匪浅。

有一次连队要做宣传板报。张喜才主动请缨,用毛笔写了标题。

没想到连长看了很满意,还当场表扬了他。

退伍后,张喜才被分配到一家印染厂工作。

在工厂里,他接触到了各种新的字体样式,这更加丰富了他的书法技巧。

每逢春节,厂里需要写对联时,总会想到张喜才。

退休后,张喜才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练习书法。

他常常一大早就到公园里,用水在地上练字。

这种独特的练习方式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喜才注意到人们越来越少阅读纸质书籍,对传统书法的兴趣也在逐渐减弱。

于是他借着手写四大名著的机会,弘扬中国书法文化。

八年来,张喜才面临过不少困难和质疑。

有人说他是在浪费时间,有人质疑抄书的意义。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老人被专家否定,一句话反击

在2019年,张喜才给祖国献上了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152本手抄本,总计367万字,凝聚了他八年的心血和汗水。

看着这些厚重的手稿,张喜才感慨万千。

张喜才的壮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赞叹他的毅力和对文化的热爱,也有人质疑这种行为的实际意义。

首先有人质疑老人是故意哗众取宠,引流量。

接着有网上专家称张喜才这些书,没有一点价值,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面对不同的声音,张喜才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张喜才的这番话让网络专家哑口无言,他们无言以对,只好退出了争论。

民俗协会会长苏香平听到老人的故事后,专门带领当地的协会成员参观他的书法著作,交流感受。

大家纷纷称赞张喜才的书法虽然不是系统学习的,但一点也不比科班出身的学生差。

之后有学校还展览了张喜才写的四大名著,鼓励学生多读纸质书,学习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张喜才的这项工作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

在整个抄写过程中,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他的妻子常常为他准备墨水和纸张,儿女们也经常鼓励他坚持下去。

这种家庭氛围,无疑为张喜才的坚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在完成四大名著的抄写后,张喜才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价值。

随着张喜才事迹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我们也要认识到,传承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手抄经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参考信源:

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中国日报网 2019.3.18

0 阅读:9
御史论点

御史论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