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挑衅?区区一个小国,立陶宛为何总要在中国面前反复横跳

时局评鉴 2024-12-17 10:00:53

2021年,立陶宛和中国的关系急剧遇冷,这场外交风波的起因竟然来自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它们的影响却让两国的关系几乎跌入了冰点。时至今日,立陶宛的候任总理帕卢茨卡斯突然表示愿意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让我们从2021年说起,那一年,立陶宛政府对中国的一系列动作可谓“火力全开”。首先是3月,立陶宛做出了一个重磅决定:退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这本来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加强合作的一个平台,他们硬生生的切断了。接着到了5月,立陶宛政府又不安分地在联合国提出了一项决议,打算干涉中国香港和新疆的事务。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议题,对中国来说,触及了最底线。7月,立陶宛政府做出了一个更为让中国不爽的举动:它允许台湾所谓的“代表处”在立陶宛以“台湾”名义设立。这可是犯了我们“一个中国原则”的大忌,导致两国的关系推向了崩溃边缘。那时候的立陶宛政府,尤其是保守党联盟,正面临着国内政治上的压力。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爆发后,立陶宛政府选择了一条明确的反华路线,目的是吸引选民的注意,增强其执政的合法性。他们认为毕竟,跟中国的贸易额并不大,只有约20亿美元,立陶宛觉得,“我们跟中国的经济关系相对薄弱,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但谁曾想,这一系列的举动竟然让自己吃了大亏。作为回应,中国迅速采取了强硬的经济制裁措施。首先是停止与立陶宛的贸易合作,暂停了包括铁路项目在内的多个援建项目。这一连串的制裁措施无疑是当头一棒,尤其是“禁用立陶宛企业的产品”这一条,直接给立陶宛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结果,1300家立陶宛企业纷纷倒闭,约2%的劳动人口因此失业。经济下滑、外资撤离,整个立陶宛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这让政府开始感受到来自民众的压力。为了扭转这种困境,立陶宛政府转向了美国寻求帮助,结果得到了一笔6亿美元的贷款。但这笔钱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国内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欧盟则对立陶宛的求助未做出积极回应,拒绝了立陶宛要求挑战中国的请求。立陶宛终于意识到,单纯依赖西方国家并不能帮助自己解决根本问题。眼看着经济越拖越糟,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大幅下降,政府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挽回外交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之前政府通过加强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但最终这一招并没有让立陶宛的国际地位得到实质性提升。在立陶宛进行选举时,亲华的社会民主党成功地迎头赶上,取得了胜利。这时,立陶宛政府终于意识到,如果想要恢复经济活力,必须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于是,立陶宛开始改变口风,逐渐表示愿意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走向和解的道路。即便如此,立陶宛政府在政权交接前,他们居然在外交人员交换之前驱逐了我国的外交人员。立陶宛这一手玩的,既不高明,也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长期来看,和我国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才是对立陶宛最有利的选择。

0 阅读:10

时局评鉴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