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初升,万物复苏,正是人体顺应自然、调养肝气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春季属木,对应五脏之肝,此时肝气旺盛而升发,若调养得当,可为一年的健康打下根基。然而,春季也是肝火易亢、情绪波动、旧病复发的季节。

如何借天时之力,疏肝理气、调和阴阳?以下4个简单实用的中医养生方法,助你把握春季生机,焕发活力。
一、饮食调肝:少酸多甘,疏泄有道春季饮食原则:升发阳气,柔肝健脾
《千金要方》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气旺盛,酸味收敛,易抑制肝气疏泄;而甘味入脾,可调和肝脾,避免肝木克土。因此,饮食应以“少酸多甘、清淡温补”为原则,多吃辛温发散、绿色养肝的食物。
推荐食材与食疗方:
1. 辛温升阳类:韭菜、香椿、葱、姜、蒜芽,助阳气生发;
2. 绿色养肝类:菠菜、荠菜、芹菜、西兰花,富含叶绿素与维生素,疏肝养血;
3. 甘味健脾类:山药、红枣、小米、南瓜,补中益气,调和肝脾。
经典药膳推荐:
枸杞菊花粥:枸杞10克、菊花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此粥清肝明目,适合春季眼睛干涩、易上火者。
玫瑰陈皮茶:玫瑰花5朵、陈皮3克,沸水冲泡,疏肝理气,缓解春郁。

顺应天时的作息规律:
《黄帝内经》强调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适当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6-7点),以顺应阳气升发。晨起后可在庭院中散步,吸收自然清气,激活体内阳气。
防风避寒,谨防“倒春寒”:
春季乍暖还寒,风邪易侵。中医有“春捂秋冻”之说,需注意颈背、腰腹、足部保暖,避免过早减衣。尤其体质虚弱者,可佩戴围巾护住大椎穴(颈后最高骨下凹陷处),防止风邪入侵。
午间小憩,养肝血:
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可小憩15-30分钟,有助于滋养肝血,缓解春困。但忌久睡,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选择柔和舒展的运动:
春季运动宜“慢”不宜“急”,以伸展肢体、畅通气血为主。
1. 八段锦:尤其“两手托天理三焦”“五劳七伤往后瞧”两式,可疏肝理气;
2. 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动作配合呼吸,调和肝肺;
3. 踏青散步:周末户外行走,接触自然,疏解压力。
穴位按摩助调肝:
1.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每日按压3分钟,清肝火、解郁结;
2. 肝俞穴(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手掌搓热后摩擦此穴,温补肝阳。

肝主情志,忌抑郁暴怒:
春季肝气易郁,情绪波动大,表现为易怒、焦虑或情绪低落。《养生论》指出:“春宜调畅情志,息其怒,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1. 晨起冥想:静坐10分钟,专注呼吸,平息肝火;
2. 音乐疗法:听角调式音乐(如《江南好》),中医认为角音入肝,可舒缓情绪;
3. 社交舒怀:与亲友踏青赏花,倾诉烦恼,避免独处生郁。
培养“生”的智慧:
春季象征着新生,可尝试种植花草、学习新技能,通过“创造”与“成长”的活动,激发内在生命力,与自然生发之气共鸣。

春季养生,重在顺应“生发”之机,以养肝为核心,兼顾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全面调和。正如《遵生八笺》所言:“春时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以畅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