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双前锋挽救的逆转胜利,能让阿莫林接受曼联的现实吗?

有心人说体育 2025-02-13 16:29:15

曼联之殇:战术挣扎与希望曙光

上一场比赛,曼联可谓是被狠狠地上了一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代价深刻认识到真中锋那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曼联此前安排梅努代打中锋位置,这一决策简直是“昏招”连连。就如同在自己战术棋局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很快,曼联的战术意图就被对手如“老狐狸”般敏锐地摸清了。对手顺着曼联战术的变化轨迹,轻轻一“围剿”,曼联原本期待的变化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此时,压力犹如汹涌的潮水倒灌而入,曼联却无力进行有效反制,在主场竟输给了水晶宫这支本赛季志在保级的队伍。这就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战士突然迷失了方向,在自己最熟悉的战场上败下阵来。

于是,这场比赛曼联势必要对中锋人选进行重新调整,就像要把一盘乱棋重新布局一样。可是,问题远不止于此,在这背后,曼联还有一堆“烂摊子”要收拾,首当其冲的就是利桑重伤之后,左中卫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这就好比一座大厦缺了重要的支柱,摇摇欲坠之感扑面而来。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曼联的前景是多么的“黯淡无光”,像一片被乌云笼罩的天空,看不到阳光穿透云层的希望。

过去的这个星期,曼联的后卫线布置如同摆在棋盘上的棋局,成为众多球迷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话题。这确实是目前曼联面临的“头号难题”。从理论上来说,约罗最好先在替补席上“磨刀”,等待时机。当马兹拉维出任右中卫首发时,曼联就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尝试把德里赫特还是马奎尔调到左中卫的位置上呢?这就像是在两个同样坎坷的道路上做选择,无论选哪一个,都很“棘手”。但为了维持球队的战术强度,这似乎也是唯一的“稻草”了。所以,一旦有其他不同想法或者情况冒出来,曼联就很难再朝着这个勉强确定的方向前进了。

就像这场比赛,德里赫特被安排坐上替补席,约罗首发右中卫,于是只能让马兹拉维来代打左中卫。这一安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无奈”与“尴尬”,就像穿着不合脚的鞋子去参加一场重要的长跑比赛。更糟糕的是,在这基础之上,阿莫林的换人调整让人迷惑不解。新援达洛特被安排继续代打左翼卫,新援多尔古则出现在右翼卫的位置上。背后的原因如同被浓雾笼罩,我们无从知晓。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如此多的代打安排,就像一个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雷”,很难能收获好的结果。

虽然曼联是在主场作战,本应在主场球迷的欢呼声中占据优势,但在开局阶段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羊羔,感受到了莱斯特城凶猛打出的威胁。这其实和范尼带队曼联时很相似,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战术套路,就是简单直接地把压力打在曼联的后卫线上,可曼联却像被击中软肋一样,瞬间变得慌乱和局促起来。这说明曼联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就像一棵病入膏肓的大树,表面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一阵“风波”。

在这其中,约罗的表现尤为“瞩目”,当然,这里的“瞩目”可不是正面的那种。他作为防守强度最低的中卫,对进攻端的帮助就像风中的蜡烛,若有若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三后卫体系内,重心靠后的情况下,这简直就是一个致命的“漏洞”,尤其是在阿莫林这种并非意大利式三后卫,更需要用技术和向前能力来反向弥补的战术思路里。这也导致了曼联的进攻像是被困在泥沼里一样,非常别扭。左半扇的情况简直是一团糟,达洛特、布鲁诺 - 费尔南德斯和梅努在这一侧全部逆足,就像一群没有方向感的绵羊,没有身体优势、没有速度,也没有想象中的技术,于是球权只能被迫向右半扇发展,仿佛这是唯一的“逃生通道”。在这里,阿玛德 - 迪亚洛和多尔古虽然有一些理论上的优势,但新援首秀就被摆到一起,就像两个还没磨合好的新齿轮,难免出现失误和不默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约罗身侧的空当就像一个张着大口的陷阱,“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出来。

这其实就是曼联在上半场陷入困局的根源所在。上了约罗,就像是承认了曼联的后卫线上有一个难以忽视的弱点。如果进攻无法打出,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活力,压力就会像气球里的气过多一样,逐渐倒灌回来,那么曼联就难以避免出现问题的“爆发”。这场比赛的曼联没有梅努代打中锋,有了赫伊伦,看似是一个提升,但结合两侧全部逆足,新援和约罗被摆到一起的情况来看,这个提升再大也会被“吞噬”掉。毕竟在第30分钟的时候,多尔古准时地出现了落位问题。在这个时间点,第一次经历英超强度的消耗之后,多尔古哪里还有足够的能力拔出速度赶回约罗身侧呢?等他好不容易赶回去的时候,阿玛德 - 迪亚洛和约罗却全部缩了进去,莱斯特城在二线的起脚,自然就无法命中目标了。而在那次险情过后的反击中,曼联因肋部的小球尝试而失败。更糟糕的是,在第39分钟,全队在高位逼抢的情况下,还被莱斯特城的带球斜插打进了两线之间,这一下全队都像是被绳索捆住了脚步,行动受限。直至第41分钟,莱斯特城收获进球。从近景镜头就可以看出来,约罗给对手处理球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就像给敌人留了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毫不客气地说,曼联防守端的现状就是,约罗在哪,对手的威胁进攻就在哪。

很显然,这个半场和对阵水晶宫时一样“凄惨”。哪怕曼联重新启用了赫伊伦,但后卫线上引发的诸多位置变化,以及可能是出于控制球权而进行的大量逆足布置,让本就不多的提升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半场仅丢一球,还真得庆幸对手只是莱斯特城。

所以,阿莫林在下半场做出了调整,派上加纳乔的同时,把约罗摆到左中卫,马兹拉维和阿玛德 - 迪亚洛在右侧形成了小组,梅努则换位到了这一半扇。这一系列调整终于开始像“久旱逢甘霖”一样,起到了一些效果。但莱斯特城也很快从右半扇形成了反制,继续向曼联施压。

连续不断的传中和冲击,让曼联依然需要通过进攻来释放压力。可布鲁诺和阿玛德 - 迪亚洛当天状态欠佳,指望一个加纳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在另一侧,终于来到顺足状态的梅努却出现和身边人踢小球的老毛病。这个问题在上半场已经出现过,并且在去年夏天的欧洲杯上就有这种倾向。英格兰经得起这种折腾,可曼联经不起呀。于是,在60分钟前后,曼联已经被莱斯特城彻底打散,立足控球的战术思路已经完全破产,就像一艘原本想要破浪前行的船,突然船桨断了,只能在海面上随波逐流。

在这种情况下,阿莫林做出了他在这场比赛中最为正确的换人,换上齐尔克泽,换下梅努。你很难说这一点经过了多么深入的思考,毕竟在主场比分落后,时间只剩下30分钟,曼联必须展现出一定的态度来挽救局面。但在换下梅努和赫伊伦皆可的情况下,阿莫林至少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曼联彻底掌控了比赛的局面,就像一个迷失方向后重新找到道路的行者。球队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打出进攻威胁,而且因为赫伊伦在前线的消耗,齐尔克泽在二线就像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可以避免自身节奏等短板出现,进而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良好的效果,曼联的中场困境也随之得到改善,布鲁诺和乌加特不必再在大空间下疲于奔命,球队的前后往返次数也下降了。如此一来,约罗也像是得到了解脱一般,被球队重新安排。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才是阿莫林的三后卫体系能够走上轨道的关键。因为我们在之前就提到过阿莫林,他本人没有在意甲的执教经历,所以他的三后卫体系并非传统的意式体系,防守联动方面存在清晰的不足,这就像一座房子的根基不够稳固,必然需要通过技术和进攻来弥补。但曼联的技术元素远远不够,不仅后卫线如此,中场区域也是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在人手不足的大背景下,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

我们上周才说过前提梅努,包括伪9战术尝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阿莫林自己也清楚,布加勒斯特星的表现很难延续下去,因为“对手的实力不及英超球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尝试,甚至继续向前,这种思路只能说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是正确的。于是,在约罗势必会得到更多出场时间,防守端的联动无法达到意式高度,梅努所带来的技术提升在英超强度远远不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看向替补席,你已经无法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深耕的情况下,只能把目光向前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关于战术方向的艰难抉择。把压力打上去,用最原始的双前锋方法吸引对手向内收缩,那么边路上就会出现空当。就像在战场上,用兵力的集中移动来创造出防御的薄弱点。这是曼联今天局势逆转,直至最后完成绝杀,拿下一场并不容易的胜利的原因。

如果梅努对阵布拉加勒斯特星的表现,让阿莫林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今天由双前锋带来的逆转取胜,希望也能给阿莫林带来一些灵感。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临时起效的“药方”,而非万能的“神药”。今天奏效,建立在诸多前提条件下,比如替补球员的状态、主场球迷的支持、对手实力不济等,所以这不可能做到百试百灵。然而,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彻底否定一种战术,和因为一次成功就盲目坚持一种战术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在足球的世界里,每个足球从业者本心都想赢下每一场比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作为教练,稚嫩和成熟的分界线就在于,自己要知道什么是有前途的,什么是没有前途的。尤其是在比赛强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教练要具备洞穿本质的能力。

梅努使使劲,有望成为一个不错的后场技术点,但他就像一把只能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小刀,注定不能因为一场刷掉东欧弱旅的表现就被寄予向前的厚望。如果是这个逻辑,那么马奎尔当年还曾在联赛杯的比赛远射破门,是不是可以因此将他推上锋线呢?这种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这个赛季,对于曼联来说,充满了挑战与未知。或许在防守上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技术元素也没有在冬窗得到补充,那就只能靠在比赛里堆砌真正的前锋元素来解决问题。但同时,不能因为今天的胜利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明天的失败而一蹶不振,需要站在当下,就提前能看到两条道路分别能走多远,然后接受这个赛季可能就是只能这样磕磕绊绊的现实,从而坚持其中相对正确的那条道路。

0 阅读:1896
有心人说体育

有心人说体育

分享生活,传递快乐,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