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探究背后原因,过度举债搞大基建项目、企业税收增长乏力、职能部门管理思维滞后以及财政供养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交织,共同造成了这一困局,甚至形成了财政与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大规模基建项目在推动地方硬件设施改善、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部分地方过度依赖基建投资,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盲目举债。大量资金投入到基建领域,却未能有效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偏远地区耗费巨资建设的大型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建成后因缺乏产业支撑和足够的人流物流,利用率低下,不仅无法产生预期收益用于偿还债务,还持续消耗维护成本,使得地方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与此同时,企业税收增长跟不上财政支出需求。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升级压力,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下降,税收贡献自然难以提升。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导致纳税能力不足。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迭代等原因逐渐衰落,而新的支柱产业又未能及时培育起来,造成税收增长乏力,财政收入缺乏稳定来源。
职能部门管理思维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导致财政困局的重要因素。部分职能部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行政审批繁琐、政策执行缺乏灵活性,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淡薄。在面对企业遇到的困难时,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一些地方在制定产业政策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育新的税源。

财政供养人员中存在的“吃干饭不干事”现象,同样加重了财政负担。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这些多余的人员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工资、福利等支出,还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而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却可能因为编制限制等原因无法进入政府部门,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在一些基层部门,存在着大量临时聘用人员,这些人员的管理不规范,工作效率低下,却占用了不少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紧张的局面。
财政困局下,地方政府截流企业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本就面临经营困境,补贴的被截流使得企业资金链更加紧张,运营愈发艰难。一些企业为了维持基本运转,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减少生产规模,甚至被迫裁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导致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降低,税收减少,形成了地方财政与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管齐下。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摒弃盲目追求大规模基建的做法,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后期运营监管,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已经建成但效益不佳的项目,要通过优化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进行盘活,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加收益用于偿债。
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源。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职能部门要转变管理思维,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究,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政策解读等服务,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此外,还需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优化,合理配置人员编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支出。加强对财政供养人员的绩效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进入政府部门,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地方财政困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打破财政与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财政的健康稳定运行。